“吃钢咬铁”绘就奋进新图景
南有博鳌,北有中关村。
新的一年,挑战与成就并存。多曲面异型钢框架结构、47.6米大跨度组合结构、21米超长悬挑钢梁等一系列高难度的钢结构施工难题还在等待着北京建工四建团队。在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施工现场,6座塔吊不停运转起吊,用长臂勾勒出一幅奋进新图景,建设者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大年二十九,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施工现场立起的钢柱上,约两万平方米的作业面中已经处处是工人们紧张忙碌的身影。钢结构构件倒运、钢柱吊装、测量矫正、地下结构模板拆除……几百名工人分工有序、干劲十足,为料峭寒冬添了一分火热。在这一天,经过全体建设者45天的昼夜拼搏奉献,该工程终于胜利冲出了正负零。
据了解,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位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与中关村科学城交会处,既能彰显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又能讲述现代中国的创新精神,体现了绿色、科技、人文的时代特点。该工程地下两层、地上一层,总建筑面积约6.4万平方米,单层面积约2.1万平方米,主会场可容纳2000人同时开会。作为北京市重点工程,未来将成为全球创新创业者心中的“科技圣殿”和首都市民眼中的“科技会客厅”。
“中关村论坛主会场工程工期紧迫,科技含量高,我们等不起,也慢不得。”在轰鸣的施工现场,北京建工四建项目负责人翟巍介绍,“冲出正负零后,我们开启了地面钢结构施工,整个春节期间将完成主体钢结构六分之一的工作量,确保项目在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因为2023年中关村论坛将在新址召开。”
今年春节,北京格外寒冷。大年初五走进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施工景象。伴随着机车轰隆,混凝土运输车穿梭其中,6台塔吊紧张作业。硕大的基坑里,脸冻得微微发红的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夯实地下主体结构。
项目主任工程师张帅介绍:“这个项目汇聚大量黑科技,如可视化IOT智慧运维管理平台、人工智能分析、人脸识别技术、建筑信息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虚拟技术VR、3D引擎技术等,并且在智能化方面具备与智慧城市的信息交互多元化能力。同时,配备高速无线及5G移动网络及防疫安防功能的AI机器人。”
“不到400天的工期,要高质量完成任务,我们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为了高效施工,我们对工程采用全过程科学管理,在精细策划下大量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如主体混凝土结构施工采用跳仓法,将每层分为26个仓,按照分块规划、隔块施工、分层浇筑、整体成型的原则,其模式和跳棋一样,即隔一段浇一段。”项目技术负责人付亮补充道。
在施工现场还有一位来自重庆的工人师傅陶一鑫,此时的他正戴着厚实的手套扑在作业面上进行施工作业。就算戴着手套,他的手心里还是被磨出了厚厚的一层茧。“虽然没法回老家过年,但心里还是暖暖的!”他说。
“184根钢柱,最小柱径仅400毫米,却要支撑起2万平方米的屋盖,这可是不小的挑战。”北京建工四建金属结构分公司经理殷豪解释,为了让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的内部空间更通透明亮,甚至让观众在视觉上感觉不到支撑柱的存在,这里的钢柱不仅相较于其他建筑更细,数量也更少。为此,材料选择和钢柱分布都要“精打细算”。“我们选用了3500吨Q460高强钢,国内罕见。”殷豪表示,钢柱分布也经过了周密计算。同时项目依托BIM技术,对钢结构进行深化设计,涵盖钢结构各个细部的尺寸、角度、坐标,以此确保每段钢构件可以精确到毫米级。
截至2月15日,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项目管理人员复工率100% ,作业人员复工率100% ,现在地上结构主体部分的施工正处于大干快上的阶段,钢柱吊装完成100%,钢梁吊装完成约36%,2月底完成主梁施工。3月中旬主体结构将按计划封顶,确保今年8月高效优质交付。
为实现8月交竣目标,不论是北京市劳模、教授级高工张莉莉带领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还是重庆的农民工兄弟,800余名建设者快马加鞭、兢兢业业地忙碌在施工现场,以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吃钢咬铁”的干劲不断刷新项目建设进度条,目前主体工程结构已完成总进度的80%。在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为切实保障项目施工安全,项目部更强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这可是北京市重点工程,大年初七,市委书记和市长还来工地检查指导工作,北京建工的各项保障措施都十分到位,我们这些工人都充满了干劲。” 来自重庆的工人师傅陶一鑫自豪地说。(亚明欣 孙佳)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