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全国抓紧推进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各地纷纷打出“组合拳”,提振市场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奏响了基建项目复工的“奋进曲”。
各地重大项目抢进度陆续开工
节后,大江南北,一批批重大项目密集开工,用实际行动冲刺“开门红”。
在上海,杨浦区举行了2023年重大工程推进、重大项目签约大会暨滨江创智中心开工仪式,这些重大工程和项目总投资额约500亿元。黄浦区举行了2023年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暨重大工程集中开工典礼,15个项目同日集中开工,总投资额超过550亿元。
在河北,雄安新区举行了2023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43个项目开工,总投资416亿元。
在河南,该省第七期“三个一批”建设活动擂响战鼓,3325个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总投资超过3.1万亿元。其中,“开工一批”项目1271个,总投资1.6万亿元,年度目标6896亿元。在陕西,2023年总投资5646亿元的795个重点项目也集中开工。
开工号角响彻神州大地,新一年各地投资计划也争相出炉。广东提出,今年将安排省重点项目1530个,总投资约8.4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陕西2023年计划组织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71个,总投资7199亿元,同比增长27%,年度投资1355亿元,同比增长72.8%。
“预计今年及未来投资增长存在较大潜力。”浙商证券交运建筑行业分析师匡培钦认为,当前重大工程项目储备充裕,未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落地积极性较高,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将稳步开展,薄弱领域项目补短板预期加强。
基础设施和向高精尖倾斜仍是重点
据不完全统计,基础设施和向高精尖倾斜仍然是各地集中开工或计划今年开工项目的“大头”。
成都市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表现得尤为抢眼。根据其编列的2023年900个重点项目清单,仅145个重大基础设施总投资便高达9697.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39.9亿元,接近全年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2.44万亿元的一半。其中,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编列火车北站扩能改造配套工程、东西城市轴线(东段)、成自铁路天府站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62个。
优化产业结构,向高精尖倾斜在沿海地区表现得较为突出。根据浙江省日前印发的《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3年重大项目实施计划》,浙江将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力争2023年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以及交通、水利和能源投资增速均快于面上投资增速。
“这两个领域的投资是国家和地方‘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新基建领域,高精尖项目则是我国科技创新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分析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及的“智慧城市”,开始出现在部分省市的重大项目涵盖领域中。如深圳市首批266个重大开工项目中,产业领域项目96个,项目总投资约1864.2亿元,主要包括燕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项目、平湖智造园(一期)、前海深港创新产业园等。
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项目建设是发展的“定心丸”。
日前,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01号的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通过创新业态与新国潮文化相融合,将推动王府井大街的焕新迭代及城市更新进程,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就是在吹响冲锋号,展现政府推动项目建设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将以更多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北京市东城区发改委副主任崔红雁说。
高质量的项目建设,不仅是稳增长的“助推器”,也是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苏州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去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74.2亿元,增长1.5%,一批百亿级产业项目落户建设。
开局就要争先,起步就要奔跑。新年伊始,张家港、吴江等地紧锣密鼓举办重大项目现场推进会,千方百计抓项目、扩投资,这就是苏州聚焦重点产业、做强经济基本盘的生动写照,充分彰显了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气神。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在奋斗者的日历里,没有昨天和今天,只有热火朝天。让我们敢字当头勇向前,全力以赴抓项目,对标对表抓落实,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携手奔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曹溪)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