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筑幸福快道,“乘”就便捷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建安装主动服务交通强国战略,深耕专业领域,着力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站后总承包管理优势,先后参建深圳、北京、天津、南宁、郑州等10余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重点工程,铺轨总里程503公里,铁路电气化工程318公里,电务工程230公里。形成以站后关键技术、大数据应用、智能设备研造、轨行区信息化为基础的地铁站后专业工程系统化集成业务体系。
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江苏徐州,自古以来便是黄金要道。如今,在“五通汇流”的交通格局下,徐州这座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正全面铺开。作为徐州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重点工程,由中建安装站后总承包建设的徐州地铁1号线、3号线于2019年、2021年相继开通运营,助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开启“三线组网”新阶段。
本期中建安装“建证美好时代”开放日,邀您走进徐州城市地下空间,一起感受经济发展强劲脉搏!
铺筑安全稳定“金腰带”
26个月、40余个技术专业交叉作业,从铺轨到正式通车,这条由中国建筑以PPP模式投资建设的徐州地铁1号线,承载着百姓的热切期待,引领古都彭城正式迈进“地铁时代”。
作为串联城市东西发展主轴的“金腰带”,徐州地铁1号线全长21.9公里,设置车站18座,中建安装承担全线铺轨、系统机电、综合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及常规机电等站后总承包建设任务。地铁轨道在地下空间穿梭辗转,是否平顺直接影响客车的安全性与乘客的舒适度,其施工工效与铺设质量尤为重要。
为提升轨道施工精准度,项目团队运用了国内先进的高铁CPⅢ轨道控制网精测技术,配合轨检小车对全线轨道位置数字化精调,将线路设计偏差控制在0.1毫米内,大大提升轨道平顺性和乘坐舒适度;焊轨时采用感应正火技术,经过粗磨、精磨工序将钢轨焊接面的误差控制在0.3毫米内,让地铁运行时的振动和摩擦声统统消失,打造静音乘车体验。
建设期间,项目团队以工艺创新提升建设效率,自主研发库内立柱式道床无轨施工技术、模拟优化泄漏式电缆接头施工技术等24项新技术、新工艺,为彭城大地铺出一条安全快速“幸福路”。
“乘”就舒适便捷“新体验”
一条地铁线,串起半座城。轨道交通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也在悄然改变着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2021年6月,中国建筑投资建设、中建安装站后总承包建设的徐州地铁3号线开通运营。短短两年,徐州正式从“地铁元年”迈入了三线“轨交时代”。至今,徐州地铁累计运送乘客超1.3亿人次,地铁占城市客运比重超过30%。
作为贯穿南北发展主轴的骨干线路,徐州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全长18.13公里,设置车站16座,中建安装承担全线铺轨、系统机电、常规机电、砌筑装修、辅助设备采购及安装、综合监控系统和自动售检票系统等站后总承包建设任务。
如果说铺轨是地铁线路的骨骼架构,那系统机电如同中枢神经,从列车行驶、安全间距、报时设备等,为乘客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站厅内,项目团队采用国内先进的风水联动节能控制系统,实施采集分析站内温度、湿度等参数,自动调整空调进排风量和运行功率,确保室内温度舒适恒定。
乘坐列车穿越地下隧道,乘客手机信号依然可保持满格。轨道区间施工时,项目团队自主研发模拟优化泄漏式电缆接头施工技术,解决隧道内信号传输不稳定问题,实现对信号盲区的有效覆盖,乘客可尽享高速移动下的“指尖冲浪”。
点燃创新赋能“新引擎”
飞速生长的“地下脉络”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梦想与未来,也凝聚着中建安装人的智慧与匠心。从徐州地铁1号线到3号线,中建安装团队不断总结站后总承包管理经验,发挥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优势,全面应用数字化、绿色化建造技术,自主研发信息化智慧管理平台,对项目现场生产、进度、安全、质量进行全过程动态监管,及时发现、解决施工现场问题,实现可视化、数字化运营管理。
针对轨行区施工特点,项目团队以科技创新赋能优质高效履约,自主研发的50余项技术相继落地。在徐州1号线创新研发、3号线落地应用的地铁隧道打孔机器人,集综合先进检测、综合信息处理、闭环测控系统于一体,有效解决地铁施工中各专业打孔问题,施工质量和效率大大提升。
项目团队在建设中还总结形成了以站后关键技术、大数据应用、智能设备研造、轨行区信息化为一体的城市轨道交通站后工程关键成套技术,高质量完成轨通、热滑、联调、试运行等多个重大节点,保障线路顺利安全开通,以过硬的专业实力助力书写徐州轨道交通“强筋壮骨”新篇章。
服务区域发展,服务民生需求。中建安装将坚定做强做优做大主业,持续以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助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匠心书写交通强国建设新篇章!(谭健)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