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正在从建造大国迈向建造强国。我国深化建筑业“放管服”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10年来,建筑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牢固,建筑产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工程质量稳步提高。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世界级标志性重大工程相继建成,“中国建造”展示出强大的综合国力。
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10年,是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一系列代表性工程是建筑业转型发展成果的浓缩和展现,也是“中国建造”的最佳名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李如生介绍,这10年,建筑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增加值从3.69万亿元增加到8.0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85%以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9.3万亿元,是2012年的2倍多。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5282.94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1000多万人。
这10年,建筑业发展效益大幅提升。工程设计、建造水平、工程质量安全形势、科技创新水平以及劳动者技能都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人47.3万元,比2012年提高近六成。装配式建筑、建筑机器人、建筑产业互联网等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初步形成。2021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7.4亿平方米,占新建建筑的24.5%。
10年间,建筑业圆满完成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建设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出行、通讯、教育、医疗条件和居住环境,如2021年年末,建成运营的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1万公里,比2012年年末增加了5.3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万公里;公路里程528.1万公里,增加了104.3万公里;建成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48个,增加了68个。10年间,建筑业住房建设能力明显提升,人均居住面积持续增加,2021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57.5亿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59.7%。10年间,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领域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促进了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普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推动城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建筑更“绿”更“聪明”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观众在展览中发现,用机器人对着墙体扫描,建立数字模型,手持移动设备就能够实时查看立体影像,墙体内部的一条条钢筋管线宛如一幅纵横交错的经脉图呈现于眼前。身临其境的数字智能建造体验,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观看。
这是中国建筑一局自主研发的施工管理“X-MEN”机器人,工程师提前将建筑三维模型传输到机器人系统中,机器人通过激光雷达建图定位系统,在围绕建筑行进时同步记录距离和方位的坐标点,实时生成建筑立体影像,辅助检查施工质量、校准机电管线位置等。如果需要对房屋结构进行改造,只需要让机器人走一圈,就可以像开了透视眼一样看到墙体内部的构造,施工时完美避开内部的钢筋或者水电线路,真正实现建筑数字化管理。
机器人作为先进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建筑施工中。这是我国建筑业不断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缩影。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建筑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建、冶金、有色、煤炭、石油、化工、水电、水利、机械等建筑行业布局逐渐完备;建造流程逐渐向上游勘探设计和下游工程监理拓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不断提升。
一批重大建筑技术实现突破,具有世界顶尖水准的工程项目接连落成,部分领域施工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标志着中国工程“速度”的高铁工程,标志着中国工程“跨度”的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中国桥梁工程,代表着中国工程“高度”的上海中心大厦,以及代表着中国工程“难度”的自主研发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等。高速、高寒、高原、重载铁路施工和特大桥隧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长河段航道系统治理以及大型机场工程等建设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0年间,我国绿色建筑实现快速发展,建筑节能改造有序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66亿平方米,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238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3%;全国城镇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超过15亿平方米,为减少碳排放、逐步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造”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我国全面系统提出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加快完善监管体制机制,着力优化建筑业营商环境,增强了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活力。2021年,全国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总额65.7万亿元,是2012年的2.66倍。2013年至2021年,全国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总量年均增长11.5%,我国正不断加快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的转变。
通过“放管服”改革做减法,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近年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周期明显缩短,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目前,各地全流程审批事项压减近30%,并联审批、联合审图、联合验收、区域评估、告知承诺制等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全流程审批时间压减至120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张蓝图”“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机制”成为常态。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办理建筑许可指标排名提升至全球第33位,比2019年度跃升88位,比2018年度跃升139位。
通过转型升级做加法,增强建筑业发展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推动“中国建造”优化升级。建筑业从现场搅拌砂浆、“满面尘灰”的传统作坊式时代,发展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建筑工业化时代,正在向数字建造时代迈进。
这10年,建筑业“走出去”步伐也在加快,“中国建造”品牌在国际上稳扎稳打、逐步生根。我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对外工程承包遍布190余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以来,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新签合同额总体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21年,79家企业入选全球最大的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企业数量和业务占比从2014年开始蝉联全球第一。
李如生表示,我国将进一步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继续打造“中国建造”品牌,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