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南将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222个,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4000台。根据最新统计,湖南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2.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48.4平方米,增幅达13.4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3.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53.1平方米,增长超过6倍,无数家庭的住房面积实现了从“蜗居”到“宜居”的跨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房子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十年来,湖南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总定位不动摇,不断完善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长效机制,让老百姓买得起房,买得到房,住得好房,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通过房价“洼地”,助推形成湖南投资增长、市场平稳、人才流入、产业聚集、民生幸福、消费活跃的发展格局。
从自建房到商品房,从棚户区到保障性住房,从商业贷款买房到公积金按揭购房,这十年,湖南人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空间和生活方式也得到了巨大改善,百姓的安居梦正照进现实。
买房 从商业贷款到公积金按揭
长沙市民王锦华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他在井湾子买了一套房,7楼,顶层。那个时候,长沙的住房尽管比以前多了很多,但大多还是个子“不高”的,七八层楼比较多,有地下车库的很少,地上停车位也不多,小区里的绿化也一般般。
△长沙梅溪湖
进入20世纪后,长沙的住房建设进入了加速度,房子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因为都是电梯房了。他羡慕起来了,于是,一家人一商量,2010年,他在河西四水厂附近买了一套房。18楼,有电梯,住在里面,推开窗可以看见湘江,心里的喜悦真是难以言表。
确实,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居住舒适的内涵和边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如何提升生活品质上不断探索。
2021年初,28岁朱文在长沙滨江板块购入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去年添了二胎,四房成为‘刚需’,虽然背了房贷,却是公积金贷款,利率比商业贷款低了不少,干劲十足!”朱文感叹,像他这样的“长漂”一族,能在热门板块购入四室一厅,真要感谢政府对“住房不炒”这一政策的贯彻实施。
回顾十年来长沙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2013至2015年,长沙房地产市场以去库存政策为主,秉持“双向调控、分类指导”的调控基调,长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2014年末至2015年长沙新建商品住宅销量呈现回升之势。
2016至2020年,长沙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有序上升。长沙积极落实中央精神,逐步扎紧调控政策笼子,相继出台“3·18”“5·20”“9·23”“6·25”等系列严厉调控政策,坚决遏制投机炒房,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长沙房地产市场逐步进入“限购、限贷、限房价、限地价、限售”五限时代。
至2018年,投机炒房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逐步恢复理性,整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助力实现住房“安居梦”,结合“房住不炒”原则,湖南科学调整了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在全面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目标基础上,持续打造了贷款“面签当天即放款”、贷款“结清一次也不跑”、个人业务“24小时网上随心办”等系列改革。敢于突破,主动作为,在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长株潭一体化”“湘赣边一体化”的基础上,湖南开放异地贷款借款人或借款人配偶本市户籍限制,实现异地贷款“全国通”。
十年来,长沙房价收入比保持低位,在长沙,7年的家庭收入就可买一套住房。在民意调查中,长沙百姓居住满意度持续提升。受益于低房价、优质教育资源等原因,长沙连续1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住房 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除了像王锦华这种“重起炉灶”买新房的有相当一批人之外,还有一部分人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里,也想住得更好一点,更舒服一点,但又因为住久了有感情了不想搬了,或者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没法搬,那怎么办呢?
办法很快来了,那就是老小区改造。
岳阳市湘爱园片区建成时间早、规划滞后,管线老化严重,部分线缆裸露,且小区内乱搭乱建情况较为普遍,许多居民还在房前屋后搭设临时性设施、圈地种菜,小区公共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群众反映强烈。
同样的“窘境”也发生在长沙天心区坡子街街道青山祠社区的中意宿舍。“小区广场以前坑坑洼洼,要多乱有多乱,私拉乱接的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很长时间小区坪里还有个垃圾山,有些白色垃圾还挂在树上,住在中意却实在是不满意。”市民欧阳仲凯说。
△长沙市天心区裕南街街道白沙家园欣苑增设电梯。
这一切因老旧小区改造彻底改变。
湖南的不少地方在启动老旧小区改造之前,广泛召集楼栋组长、居民代表,召开屋场恳谈会、磋商会,聚焦各类问题。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老旧小区改造不是“一锤子买卖”,后续管理和维护是改造效果可持续的关键。株洲市荷塘区对于改造后条件成熟的小区,积极引导成立业委会,协商引进有规模、有实力的物业公司;对于暂不具备引进物业公司的小区,实施“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发动群众、小区自治”治理思路,逐步完善小区治理长效机制。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农村危房改造的省份之一,湖南2009年就启动了改造。
隆回县花门街道石门村,81岁的分散供养特困户范双连,仅有一个在校读书的孙儿相依为命。“政策雨露”播撒,范双连一家告别破旧的土木结构老屋,于2019年底搬入新房。
惠民政策一线牵。按照“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目标,2019年,湖南先后开展3轮住房安全性全覆盖鉴定,并按照“应改尽改”的原则,及时将鉴定为C、D级危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纳入改造计划。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期,我省持续保持危房改造政策延续性,推动农村困人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围绕提升农民居住品质,逐步推进危房改造由“安居”向“宜居”转变。
2012年-2022年,湖南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项目159万户,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50亿元、省级财政补助资金68亿元,实现了全省困难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了力量,2018-2020年,我省该项工作连续三年获国务院真抓实干激励,工作经验被国务院扶贫办推介。
保障 从“忧居”到“宜居”
△洪江市高新区公租房图片
在湖南湘潭市岳塘区和谐小区,居住在13栋1单元的胡淑容经历有些坎坷。她是一名66岁失独母亲,单身离异,主要靠1000余元退休金和打点零工生活。之前在雨湖区与别人合租住房,月租金500元。对于她来讲,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来往得多了,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知道了她家的情况,出了个主意,“去申请市里的公租房吧,环境好,租金也便宜。”
2021年5月28日,湘潭市城区2021年第一批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公开抽签仪式举行。经抽签摇号、公证环节,一批住房困难群众喜圆“安居梦”,胡淑容也在其中,她成功摇号选到了该小区一套51.52平方米的房子,当天就拿到了钥匙。7月中旬,胡淑容迫不及待地搬进了新家。除了冰箱和洗衣机是从出租房里搬来的,其他的家具电器都是新添置的。
△长沙市西文庙坪改造前后
2018年8月,长沙市西文庙坪棚改项目进场施工,该项目按照“留、改、拆结合,以留为主”的工作理念,在充分尊重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文物古迹、老旧公馆、街巷肌理、檩梁砖瓦、一草一木进行保护和尊重;利用空间改造、业态更新、人群更新,准确把握符合生活方式转换、产业方式更新以及发展方式中转型升级的规律,最大限度地提升棚改项目的综合价值,让老百姓更具幸福感,让老城区更有长沙味。
宁乡市湖南湘粮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是湖南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与管理,大幅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缩影。该公司员工王丹是外地来宁务工人员中的一员,也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
王丹曾经和她的闺蜜合租在距离公司近3公里的一个安置小区里,房间设施老旧,交通不便。听说公司建设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王丹第一时间向公司提出了租赁申请,公司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水、电、宽带网络等到户,同时室内统一配备床铺、衣柜、书桌、洗漱间、淋浴室、热水房等生活用品和设施,建有公共洗衣区,健身房、书吧等员工娱乐休闲区域,让王丹和她的姐妹们实现了拎包入住,并享受到了多方位的服务。
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的实施实现了像王丹这样的青年人“楼上安居,楼下乐业”的安居乐业梦。
据统计,近十年,湖南城镇棚户区改造开工149.64万户,近450万棚户区居民实现“出棚进楼”,棚户区改造工作多次被国务院评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公共租赁住房开工62.32万套,公租房在保家庭达到110万户,低保低收入家庭依申请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同时,湖南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8.36万套,3.3万户新市民和青年人入住保障性租赁住房。( 卢欣 )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