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枕巍巍大别山,南襟万里长江水。
黄梅,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处的耀眼明珠。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指示精神,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凝心聚力擘绘富强美丽幸福新画卷。
工业强县势如虹
9月5日,黄梅县委书记刘欲晓赶赴北京,就湖北紫云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核准开工等工作与相关部门对接。该项目总投资101.9亿元,是黄梅迄今投资额最大的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创利税1.5亿元以上。
刘欲晓说:“工业兴县、产业强县是几代黄梅人的梦想。要出实招浇灌实体经济的种苗、滋补企业成长的养分、培厚特色产业的沃土,让黄梅的工业树、产业林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近年来,黄梅始终把工业作为强县之本、兴县之基,围绕延链拓链、产业配套、要素支撑等核心环节,不断强壮工业“筋骨”,挺起发展“脊梁”。
锚定产业,延链补链。围绕纺织服装优势产业,着力补齐化纤原材料、数字印染等产业短板,拓展工纺、医纺、家纺、品牌服装等产品生产,引入服装设计、品牌营销、服装辅料等配套项目,做强水钻服饰细分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聚焦优质稻、特色水产品、畜牧品、果茶油四大细分领域,发展谷物磨制、肉类屠宰、水产品、蔬菜、果特等精深加工,开发功能米粉、特味虾尾、果饮果酒等高附加值产品,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产供销一体的产业新形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带动发展能源储备、光伏组件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加速推进石膏产业战略投资,推动生产超细粉、纳米粉等中高端产品,打造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链条。拓展光电新材料产业链,聚力发展护套料等上游产业,延伸光纤、光缆、光模块等下游产业链。
深耕园区,夯实平台。坚持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夯实“两园四片区”产业平台。绘制“区域+产业”地图,大胜关山工业园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小池临港产业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新材料和仓储物流产业,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园。独山循环经济、下新石膏新材料、杉木新型建材、孔分纺织四个产业集中区,聚焦专业领域,建设特色示范园。
要素支撑,优化环境。坚持“要素跟着产业走”,着力打通资金、土地、人才等堵点。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用活政府专项债券,探索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扩大城发集团产业经营投资,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深化政银企担协作,放宽中小微企业获贷条件,提高无贷户融资覆盖面。强化普惠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继续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加快处置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有效对接企业需求,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引进科技副总,实施教授回乡“千人 计划”,推动县理工学校与县内企业开展人才定向培养,支持设立纺织服装研发中心、新材料应用研究院,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暖巢引得百凤栖。近年来,先后有百恒纺织、雄宇装配、龙源石膏、宇星水钻等一批10亿元以上项目落户黄梅,2021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9.7亿元,同比增长16.8%。全县初步形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家居、新能源新材料、文旅康养等五大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列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黄梅经济开发区被评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长丝织造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现代农业春潮涌
黄梅是全国粮食生产主产县,享有“鄂东粮仓”之称,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27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9亿斤左右。
“农业大县”如何升级为“农业强县”?近年来,黄梅拉长农业产业链条,让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走进位于黄梅县经济开发区大胜关山工业园的湖北康宏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线上,一粒粒稻谷被加工成为大米,碎米用于生产生物糖浆,稻壳送到生物质发电厂做原料……稻谷被“吃干榨净”,附加值成倍增加,三产业融合发展。
康宏粮油是黄梅县首个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这样的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黄梅有85家,2021年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11亿元。
插上科技的翅膀,传统农业华丽转身,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蓬勃生长、大放异彩。
湖北紫玉蓝莓科技有限公司从以色列引进滴灌系统,与澳大利亚合作制成防虫药袋,从美国请来技术顾问指导。该公司黄梅蓝莓加工产业园达产后,鲜果和精加工产品年产值可达30亿元。
着眼全国乃至国际配置生产要素,这两家公司成为黄梅高科技农业的典型代表。
二月草莓、三月茶花、四月樱花、五月桑葚、六月荷花、七月葡萄……杉木乡邢绣娘生态园将农业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打造集特色农业、水果采摘、茶叶种植、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这样的农业综合体已在黄梅遍地开花,柳林玫瑰谷、苦竹青山绿水生态园、大河袁夫稻田、五祖火龙果生态农业园等,一个个“现代农业+”项目让农业效益成倍放大。黄梅县成功入选全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农机示范县。
文旅融合“钱景”广
黄梅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黄梅戏、禅宗祖师传说、黄梅挑花、岳家拳四张国家级非遗文化名片,是“千年古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黄梅以文旅融合为主线,释放非遗文化魅力,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活力、做大经济新增长点,文化资源优势已成为旅游发展胜势。
以非遗文化为主题,黄梅与鄂旅投公司合作,8年共投入32亿元开发五祖非遗文化旅游区。其核心项目东山问梅村占地面积1267亩,打造集旅居度假、康养休闲、亲子研学、文化创意于一体的新型文旅综合体,获2020年湖北省城市园林绿化优质工程金奖、中国建筑装饰奖。此外同步推进四祖、老祖、南北山、养马岭等景区建设,创建国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4家。
以农业为元素,打造中部农耕文化展示区。黄梅引进九坤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4万亩超大型农耕文化产业园——濯港太白小镇,已完成一期工程,建成农耕文化博物馆,共有展品3000余件,为中部地区最全。
以戏曲为韵脚,打造沿江特色文化体验区。黄梅采取PPP模式,在小池建设总投资16亿元的戏曲文化小镇,打造全国最大的黄梅戏文创产业园。项目预计2025年完工。
黄梅还着力提质商旅融合。县游客服务中心、黄梅购物广场、宏辉商贸城等旅游配套工程扎实推进,黄梅“十大名菜”“十大名店”新鲜出炉,创建3A旅行社4家、星级饭店4家、星级农家乐50家,“吃住行游购娱”品质不断提升。
黄梅县连续5届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成功创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21年被人社部、文旅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其中,五祖镇被命名为“湖北旅游名镇”,一天门社区、养马岭村被命名为“湖北旅游名村”。
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黄梅文旅产业规上企业达29家,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全市前列;全县共接待游客2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18.6%和29.3%。
共同缔造幸福长
柳林乡的清廉广场,如今是村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老食品厂荒废的危房,杂草丛生。
2022年,该乡充分听取民意,决定将这块“荒凉地”改造成百姓的“幸福园”。讨论达成一致,再付诸实施,工程4月份动工,7月份完工。
“老百姓听说要变废为景,纷纷自发出工不计报酬,鹅卵石、雷竹都是就地取材,广场建成总共用了不到10万元。”柳林乡乡长万金良说。
今年来,黄梅县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通过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办好小事、发展产业、健全机制,建设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答好共同缔造的“黄梅答卷”。
黄梅县以下基层察民情为契机,每月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面对面、心交心,了解他们的意愿。按城区中心社区、城乡接合部村(社区)、居民小区、乡镇集镇社区、传统农业村、农村自然塆等六类示范点,分类制定“共同缔造”工作标准。
“要以共谋汇民智,以共建聚民力,以共管顺民意,以共评听民声,以共享惠民生,真正让群众成为共同缔造的建设者、受益者、督导者。”黄梅县委副书记、县长马梁说。
不贪大求洋,不铺大摊子。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入手,抓一件成一件,成一件带一片。在改善城区人居环境过程中,城管执法局、交通运输局、交警执法大队等部门联动,强力推进占道经营、违法广告整治。按照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有”目标,为2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实施适老化改造,扩充普惠性幼儿园1000个学位,帮助756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启动适龄妇女宫颈癌免费筛查,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着力推进十项便民服务,让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该县充分利用红十五军军史馆、柳林河烈士陵园等革命旧址,挖掘人文内涵,唱响黄梅声音。独山镇柯思湖村建设村史馆,陈列村民们支持渡江战役的系列图片、物件,为党史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持续做大做强柳林玫瑰谷景区、大河袁夫稻田、濯港太白小镇、五祖东山问梅村等,把现代乡土文化、传统农业文明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乡村承载更多乡愁。
坚持“就近、就地、就便化”原则,下沉村级服务事项114项、社区服务事项152项,让老百姓足不出村实现“就近办、马上办、一次办”。(吴句兵)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