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建筑工匠> 正文

“85后”海归建筑师“复活”中国传统村落木构建筑

2022-03-23 14:09:41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周燕玲责任编辑:叶子文

  如果可以在乡村建一座房子,你想建成什么样?“85后”海归建筑师陈国栋给出的答案一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木构建筑民居。

  陈国栋在广东长大并在日本求学多年,如今的普通话里却带着贵州口音。相较建筑师,陈国栋更喜欢“乡村设计师”这个称呼,中国乡村未来长什么样?木构民居如何走到下一个时代?他希望去做探索和实践。

  “在乡村工作既能做设计又能实地做研究,因为这里的木构建筑延续上千年仍保存完好。”2017年,陈国栋把设计事务所从日本搬到了拥有中国传统村落最多的县——贵州黎平。黎平的传统村落大多保存有鼓楼、禾晾等不同类型的木构建筑,早在大学时期陈国栋就对那些木构建筑深深着迷。

  在陈国栋看来,木构建筑纯粹又简约,承载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记忆,所以他想和乡间默默无名的匠人一起建造木构建筑,并为自己的工作室取名“无名营造社”。

  黎平茅贡镇系列新乡土建筑设计、乡村民宿、生态厕所、乡野别墅……5年来,陈国栋带领团队与匠人一起“复活”当地木结构建筑,那些建筑大多与时髦不挨边,却被重新赋予了生机。

  走在黎平黄岗这个有着八百年历史的传统村落里,很难发现以粮仓为原型建造的黄岗村·禾仓宿集,因为一栋栋木构结构的小屋错落有致地静卧在村寨周边,既可眺望整个村子又没有很突兀地破坏原有的建筑肌理。

  当记者走在黄岗村最核心的区域,看见本土木构粮仓从单一的仓体演变成了大型公共空间,虽外貌形态与村寨原始风貌一致,屋内则设置有茶室、青年创客中心以及公寓等,身在其中既能感受传统侗寨的静谧之美,也为当地人和外来者提供活动交流空间。

  扎根乡村以来,“陪伴式”建造,是陈国栋的工作方式。在他看来,乡村建房子,画好图纸仅是开端,与掌墨师以及匠人一起建造的过程才是核心。因此,陈国栋和团队常常会吃住在村里长达一年之久,直到项目建造完成才会离开。

  除了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也是陈国栋的工作重点。每年,他和团队会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做调研,重点是对当地建筑的梳理和研究,感知乡村的变化和诉求。

  当下,乡村面临一定的发展问题,比如地方传统建筑如何进行现代更新?如何让村民过上有品质生活的同时又不破坏村落特有风貌,一直是陈国栋寻找的平衡点。

  在黎平县相邻的榕江县归柳村,陈国栋免费为当地一名教师设计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住宅。从远处看,房屋像是在红砖混凝土的底座上,站着一个杉木做的“盒子”,顶部则盖着小青瓦。

  记者看到,房屋的采光、通风、保暖、隔音都做了改善,把原来用来圈养牲口的一楼变成了客厅、卧室、厨房等生活区域,二楼和三楼做成了公共空间和民宿,供房屋主人用来教授当地孩子唱侗歌和外地孩子研学旅游。

  如何让木构民居走向下一个时代?陈国栋认为,建立装配式木结构建筑基地,让未来的木构建筑也能一键下单,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路径,不仅低碳环保且造价低廉。

  作为乡村建设的实践者,陈国栋常会抽出时间参与各种城市“对话”。他希望,在乡村建设热潮中有更多青年人介入,让乡村回归本质的同时又充满多种可能性,带动更多本地人回馈乡村,最终达到振兴的目的。(周燕玲)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