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 彰显“民生温度”
去年11月4日,南京入选住建部发布的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名单,如今一年过去,南京城市更新试点推进情况如何?这一年,南京持续开展“有温度的城市更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今年上半年,《南京市城市更新试点实施方案》印发,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对居住类地段、生产类建筑、公共类空间、综合类片区4类10个方面进行全要素、全方位更新。南京市先后公布了25个试点更新项目,以试点项目为重点,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项目和实践经验。
通过“保障性更新”,人居环境品质得到改善。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是衡量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南京的城市更新方案中,居住类地段更新被排在第一位,项目数量也最多。始于2015年的小西湖历史风貌区改造,通过“一院一策”的研究和共生院、共享院、平移安置房的设计,使得昔日棚户区变身为居民幸福生活新空间。南京还通过新建、既有建筑改造、联合挂牌等方式,布点设置“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打造群众身边的公共服务空间和文化驿站,目前已有袁枚广场等30处“梧桐语”投入运营。
通过“功能性更新”,产业转型升级得到助力。在低效用地、老旧厂房等生产类城市更新项目中,南京鼓励各类主体立足实体经济,通过产业转型、增容技改、综合整治等多种模式盘活存量低效用地或整合相邻地块集中连片开发。近年来,一些老厂房、老工业带通过引入不同的商业形态和多元创意,开启全面焕新之旅。碑亭巷内的D9街区是昔日老烟厂地块,如今这里既可以看到一些彰显工业文化的历史印记,也布置了不少有着现代艺术感的新装置,成为老城内的新兴时尚地标。此外,国创园、1865创意产业园、悦动新门西等,也都成为老旧厂房和低效用地通过“功能性更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
通过“保护性更新”,历史文化得到保护传承。按照“规划引领、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的工作原则,编制各类保护规划和保护图则,南京在城市更新中对历史文化遗产做到“应保尽保”。去年底,经过修缮打造的颐和路第11片区正式开街,文化、艺术、时尚等元素赋予一幢幢历史建筑新的活力和功能。百子亭、浦口老火车站历史风貌区,也在历史保护中实现活化利用。
通过“社会性更新”,社会公众参与得到推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原则,南京的城市更新正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变,通过实施主体与居民签订更新协议,设立征询相关权利人意见环节,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实现“要我更新”到“我要更新”再到“我要如何更新”的转变。在小西湖的微更新项目中,搬迁与否,让居民自己做主,改变了传统征收拆迁、重新建设的老路,尊重居民“迁”与“留”的自主选择;在小松涛巷的更新中,专业团队结合居民需求,精心设计量身定制的户型方案。
城市更新的成效,离不开制度的完善与路径的创新。作为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南京已发布与城市更新相关的方案、导则等政策性文件数十个,不断扩充城市更新政策“工具箱”。
今年4月,南京研究起草《南京市城市更新办法》,进一步明确城市更新的内涵原则、部门职责分工、主体责任义务、项目实施流程、不同类别支持政策以及项目全流程管理要求,建立创新突破、特色鲜明、实用管用的政策底板,为逐步构建完善“1+N”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奠定基础。目前,《办法》已完成三轮意见征询、社会意见公开征集和合法性审查。
同时,南京陆续出台居住类地段更新、消防审验、低效用地再开发、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与《办法》衔接的配套政策,制定了新城“反哺”老城、更新地块土地出让收入返还、C级D级危房改造资金分担等资金创新政策。
细化城市更新相关技术标准,逐步完善配套政策的技术支撑。南京开展城市更新单元划分、体检评估、单元策划等专题研究,进一步细化重点环节的操作路径、指标体系、分类清单。围绕低风险城市更新项目审查、建筑间距、退让、日照、密度等重点指标完善相关技术规则。
城市更新覆盖面广、政策性强、落地要求高,在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众多难点问题。南京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接下来的城市更新中进一步创新突破、持续攻坚,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逐步建立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形成适合城市发展的更新模式,助力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刘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