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下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3年底,一批惠企创新政策落地见效,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各类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大批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创新环境。
专家指出,《方案》基于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是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有关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
推动惠企创新政策落地
企业是创新主体。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此前介绍,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79万亿元,其中76%都来自企业投入。《方案》也提出推动惠企创新政策扎实落地等十项行动内容。
在推动惠企创新政策扎实落地方面,《方案》提出,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加快落实和推广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进一步放大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效应。完善落实国有企业创新的考核、激励与容错机制,健全民营企业获得创新资源的公平性和便利性措施,形成各类企业“创新不问出身”的政策环境。
在强化对企业创新的风险投资等金融支持方面,《方案》提出,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常态化工作协调机制。鼓励各类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深入落实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创投企业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用好用足科技创新再贷款、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题债等政策工具,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作用。推广企业创新积分贷、仪器设备信用贷等新型科技金融产品,为10万家以上企业增信授信。推广科技项目研发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等新型科技保险产品。鼓励地方建设科技企业信息平台,共享工商、社保、知识产权、税务、海关、水电等信息,完善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信息共享机制。
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提出,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的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为有效引导资金投早、投小、投创新,2020年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正式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向晖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投早、投小、投创新意味着投资相对风险大、回报期长,但是以创业投资或股权投资为代表的风险投资并不是放大风险做投资,而是控制风险做投资。
促进中小企业创新
《方案》提出,要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推广“投资+孵化”模式,提升各类创新创业载体的专业化服务能力。
《方案》提出,要加强产学研用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在大企业牵头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小企业参加。鼓励各地培育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和基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对接。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为融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对此,赛迪智库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杨东日告诉记者,中小企业在研发视野和创新能力上有待进一步提升。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很有必要,应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设计研发能力、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推动组建大中小企业创新联合体,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专利布局、绿色发展等方面推动大中小企业加强创新合作。(钟 政)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