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个人王伟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现已圆满落幕。在这场“简约、安全、精彩”奥运盛会背后,有这样一群人:面对疫情,他们放弃团圆、逆行而上;数九寒冬,他们顶风冒雪、执着坚守;肩负重任,他们精益求精、力保无虞……
他们就是承担冬奥临时设施建设和服务保障任务的北京建工人,四建公司的王伟就是其中一员。
挑战冬奥项目新角色
2018年3月,王伟接到任务,马上到市重大项目办报到,借调参加冬奥会工程建设。当时他刚从海南分公司回北京,正处于工程建设间歇期调整状态。接到通知时,他的心情十分忐忑。
“可以说既激动兴奋又战战兢兢”。对他来说,有机会参加冬奥会重大项目建设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但突然从一线建设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政府职能监管者,无论是工作机制、办事流程,还是组织协调,对王伟来说无疑都是不小的挑战。
“别有任何心理负担,丢下包袱、轻装上阵,有任何事情单位给你做坚强后盾。”公司董事长孙振泉这句话给了王伟巨大支持,“父母妻儿也全力支持我,鼓励我投身冬奥建设,争取更大光荣,他们给足了我信心,最终让我抛开顾虑、鼓足干劲,全身心投入到了冬奥建设上来。”他说。
王伟借调所在的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延庆场馆建设处,主要负责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赛区场馆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工作,督促建设单位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前期手续办理、建设计划制定、建设进度管控、安全质量监督、防火防汛、竣工验收、结算决算等,可以这样说,跟延庆赛区建设有关的所有工作都在他的工作职责范围内。
“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项目的协调推进,组织建设单位制定建设计划、进度管控、协调物资、人员进出场问题、组织疫情防控、防火防汛及安全质量检查都是我的日常工作。”王伟说。
甘做一个拓荒者
延庆赛区是北京冬奥会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建设难度最大的赛区。赛区内工程情况复杂,交叉作业普遍,高峰时超过一万人、近百支劳务队伍同时施工。
王伟到延庆赛区工作后,扎根服务一线,几乎每天在现场办公,吃住也在施工现场一线,很少回家。“特殊时期特殊对待,只要能顺利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多么辛苦都值得。”他说,“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的建设让我印象深刻,通俗地说,这两项工程都是从拓荒开始的。”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设于燕山山脉军都山以南的延庆区小海坨山南麓,这里风景秀丽、山高林密、地形复杂、用地狭促。延庆冬奥村犹似一个山地村落,铺展在山谷东侧的台地之上,以分散式、半开放的院落格局,顺山形地势层层叠落,掩映于浓密的山林之中。这里最低海拔900米,最高海拔2200米,没有水、没有路、没有电、没有通讯设施,在“四无”条件下建设充满中国风的冬奥村、生态型的山地新闻中心,以及道路系统、索道系统、通讯系统、电力系统和造雪引水系统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其难度可想而知。
建设初期,上山勘察要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披荆斩棘开出一条勉强能过人的小道,有些山坡要手脚并用才能爬过去,中午连顿热乎饭都吃不上。由于场地受限,在施工过程中,传统的施工机械根本无法派上用场,在基础施工阶段,满山遍野的人工挖孔桩,1200根深达30多米的抗滑桩竟是靠一对对夫妻一点点扣出来的,这就是延庆赛区施工过程中最感人的“夫妻桩”。
铸就防疫安全防火墙
2020年初,为了应对疫情,王伟大年初二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在北京市重大项目办的带领下,积极协调市相关部门紧急调配口罩、消毒液等物资,并第一时间送往赛区建设工地,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最为关键的防疫屏障。
他积极解决延庆冬奥村的疫情防控与复产复工等问题,组织参建单位制定施工人员返工计划,并指导他们合理选择劳务队伍,协调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开放绿色通道。
他还参与制定了严格细致的疫情防控实施方案,参加疫情防控督查专班,每天去检查施工现场、办公区、住宿区、食堂,及时发现管理薄弱点及安全隐患并督促整改落实,以最务实的行动筑起延庆赛区安全防火墙,为实现延庆赛区“零感染”贡献力量。
赛时保障期间,王伟被编入延庆冬奥村运行团队,负责延庆冬奥村设施保障,他聚焦赛事服务需求,向前一步主动服务,全过程做好疫情防控、设施维保、巡查巡检,全力以赴为冬奥赛事举办提供了优质保障服务。整个服务保障期间,他在延庆冬奥村闭环工作长达60多天。保障任务结束,他没有休息,马不停蹄折返延庆赛区一线,继续开展赛时临时设施拆除及工程结算相关工作。
通过冬奥建设,让王伟收获满满。“经过这几年的思想淬炼、实践锻炼,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业务方面也更加成熟,对建设行业全过程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规划、科研、立项、招标到征拆,再到开工建设,有了更加深入的学习和实践,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我感到受益匪浅。”王伟说道。(亚明欣)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