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电建承建的深圳地铁全装配式车站
正在建设的沙浦站与国内其他装配式车站最大的区别在于其采用了首创的内支撑+大分块+全装配式。
日前,记者走进由中国电建承建的深圳地铁12号线二期沙浦站,大块的预制构件正在平稳吊装,区别于传统地铁车站施工现场,这里混凝土罐车、泵车等施工设备显著减少,施工所产生的噪声和粉尘得到有效控制,整洁的施工现场让人眼前一亮。
抓科研攻关 创全国首创
为了践行国家“双碳”发展战略、绿色发展要求,加快推动建筑业智能建造转型升级,提高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深圳地铁集团在地铁四期调整线路中挑选了7座车站作为装配式车站科研创新试点车站。中国电建承建了深圳地铁13号线二期市中医院站、12号线二期沙浦站、6号线支线二期华夏站,其中市中医院站全长260米,装配段长194米(97环);沙浦站全长235米,装配段长164米(82环);华夏站全长213.1米,装配段长158米(79环)。
深圳的地质特点、周边环境和气候因素等,决定了深圳必须在装配式车站建设中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深圳等3个城市开展了装配式车站建设,装配式车站正处于探索试点阶段。
作为承建方,中国电建在进行装配式车站施工中需要解决三大难题:一是内支撑+大分块+全装配式装配式车站为全国首创,国内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整合科研攻关力量;二是如何实现大型预制构件的精准吊装;三是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及精度控制。
在深圳地铁集团的指导下,中国电建所属中电建铁路集团和水电七局等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组建由5位正高级工程师、14位高级工程师及9位工程师组成的装配式车站研究组,并从中国电建旗下从事机械、吊装、预制等专业领域子企业抽调人员组建科技攻关组,联合国内高校对装配式车站建设关键问题进行专项研究。通过自主研究和观摩学习,中国电建对装配式车站施工工序及流程作了优化,对全流程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形成了科学的施工技术方案,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全预制装配式技术,形成更具深度和适用性的科研成果,助力装配式车站专业技术向前发展。
吊装,是中国电建在装配式车站施工中攻克的一道难题。据了解,为了尽量减少防水接头,增强结构受力,市中医院站、沙浦站、华夏站采用大分块的结构形式,其中顶板和底板是拱形整体预制块,顶板块重达128.8吨,底板块重达116.1吨,此外,车站梁、板、柱、墙、站台板、轨顶风道等内部结构均采用预制,现场进行拼装。为此,中国电建自主研发了180吨智能型龙门吊,此龙门吊具有防摇摆、精确定位、红外监控等先进性能。智能龙门吊与多功能辅助台车的研发,实现了构件吊装防摇摆及精准定位,大幅提升了装配安全系数及拼装精度,提高了工程质量,促进了智能化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融合。
构建全产业链条 争装配施工先锋
中国电建秉承争当装配先锋、引领行业标准的原则,着力于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集工装研发、构件预制、运输、拼装于一体的装配式 “智造”品牌。目前,3座装配式车站的预制构件均产自中国电建自主投建的深圳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基地。该基地主动对标国内一流,建设了一体化智造慧管云平台,研发了140吨级国内最大的自动翻转台车等。基地内配置了一条“1+3”自动流水生产线,投入1套边模、4套流转底座,设计生产能力30环/月,可堆存大型预制构件40环。
据介绍,装配式车站装配段每环均由5块环宽2米的预制构件采用“搭积木”的形式进行拼装。为保证“积木”拼装顺利,预制构件结构尺寸精度要求极高。为此,中国电建研发了基于三维重构和BIM技术的预制装配式车站数字化预拼装技术,可将预制构件生产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实现精准设计、生产、拼装。预制模具及成型构件均采用三维扫描法进行精确扫描,精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最大限度保证了预制构件的精度。
装配式车站在绿色施工方面优势突出。在市中医院站施工现场,除了龙门吊这个装配式车站“高大上”的标配外,即将吊装的预制板用蓝色的隔热布覆盖保护着,施工材料和工具整齐有序的摆放,智慧工地能够全方位监测施工的每个角落,现场安全文明施工井然有序,没有多余的噪声和粉尘,整个施工现场井然有序。沙浦站、市中医院站等多次作为装配式车站观摩点接受来自市内外团队的观摩交流,建造工艺、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等赢得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好评。
市中医院站、沙浦站、华夏站在深圳同期开工建设的7座装配式车站中处于进度领先地位。中国电建装配式车站施工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坚持倒排工期、超前筹划,坚决保质保量打赢装配式车站这场硬战。”项目以装配式车站科研工作组和技术攻关组为引领,在整体策划、安全质量管控、资源配置等方面认真对标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项目推行24小时领导带班制度,每天形成巡查报告并在工作群督促落实,定期组织装配式车站工作推进会,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及时处理技术难题,确保装配式车站建设的顺利推进。(庄志斌 吴劲伟)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