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湖湿地公园“长满”帐篷、环城生态公园上100公里骑行挑战者络绎不绝、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看日出而连夜爬山的人群排起长队……这几天,成都新“铁人三项”在各大社交媒体火爆“出圈”。不断厚植的生态优势,已然成为成都的“圈粉”利器。
成都将如何进一步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5月1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这也是自今年2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出炉后,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拿出的具体建设“路线图”。
据介绍,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将突出增强重大城市核心功能,明确提出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卫星城)具体行动。此外,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平台、重大赋能政策和重大改革试点示范亦将加速推进。比如,成都将推动建立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机制、深入推进EOD模式试点,并将继续协调争取支持设立自贸试验区成都东部新区片区、支持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
开展“五绿润城”
服务城市功能结构优化
成都公园城市形态正在加速重塑。最新数据显示,到今年3月,成都已建成贯穿全域的天府绿道4408公里,新增绿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通过绿道体系串联了生态区55个,公园239个,小游园323个,并置入多项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公共生活交融、蓝绿串联的网络空间格局已经基本成形,公园城市示范区魅力凸显。
如何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格局,让城市在自然中有机生长?据成都公园城市局局长金城介绍,成都正在谋划“五绿润城”的重大项目。
其中,成都将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绿肺”,到2025年修复大熊猫栖息地25万亩;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心”,到2025年建成25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天府绿道“活力绿脉”,每年建设“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至2025年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超1万公里;此外还将建设环城生态公园“超级绿环”和锦江公园“精品绿轴”等。
而随着城市建设与生态发展不断融合,新的生态建设理念亦将更多参与城市功能结构优化当中。
成都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曾九利指出,成都将创新探索编制体现公园城市特色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在规划内容上全面体现公园城市特点。具体而言,将以功能为引领,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功能格局。
比照该思路,金城提到三类具体“打法”。其中,在中心城区,成都将开展城市绿化景观提升行动和“金角银边”示范场景营造活动,到2025年中心城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0%。
与此同时,在城市新区,将协同推进天府新区鹿溪智谷、东部新区金榜阁、高新区瞪羚谷等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设,打造一批“三生”融合的公园城市示范组团;在郊区新城,则将打造复合多元的“森林+”“林盘+”场景,培育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创客基地等新功能新业态。
推进“四大转变”
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
在此基础上,成都将进一步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如曾九利总结,体现在规划上,公园城市示范区包含了四个方面的理念转变——营城路径上,从“城市中间公园”向“将全域建设为一座大公园”转变;发展方式上,从“增量主导的外延式发展”向“增存并重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发展逻辑上,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而治理方式上,则从“空间建设型”向“空间治理型”转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认为,成都不是要建一个“低水平的公园城市”,而是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经济质量和生活品质,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资源消耗要“脱钩”,碳排放不增加甚至减少,探索一种更好的城市发展模式。而这才是最公园城市的核心命题。
城市更新与城市宜居品质,与市民幸福感、获得感息息相关。成都市住建局副局长王建新指出,成都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推进173个老旧片区有机更新,并全面实施老旧小区分类改造。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将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扫尾工作,在“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棚户区改造约10000户。
而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行动计划》则提出,将“推动治理重心、配套资源向重点领域和基层下沉”“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据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薛敏解释,“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容将包括构建社区发展、社区治理、社区生活、社区安全、社区行动“五个共同体”。而对于治理重心下移的需求,成都将推动镇街“五权”下放,完善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从而为基层减负松绑、放权赋能。(杨弃非)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