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心
编者按:
2020年,在柳州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原柳州市散装水泥办公室与原柳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整合,成立柳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柳州市建管中心”)。
近年来,柳州市建管中心继续围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绿色建材行业科学、协调发展理念,以夯实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目标管理为主要思路,充分发挥机构改革优势,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构建预拌混凝土产品从生产、运输、使用全过程监管工作思路与“七个一”监管体系,不断强化预拌混凝土产品源头监管力度,筑牢行业质量自控意识、绿色环保生产与安全生产理念,赓续有力保障柳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和市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同时也较好地推动了柳州市建筑节能减排工作,为建设美丽柳州,捍卫“柳州蓝”做出了积极贡献,形成了适合柳州市散装水泥行业健康发展的推广应用模式。
近年来,柳州市建管中心认真贯彻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关于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这个中心,紧贴行业发展特点,以预拌混凝土质量全过程监管工作为主要目标,突出质量控制、试验室管理、绿色安全生产等要求,总结提炼实践工作经验,创新提出预拌混凝土“七个一”监管体系,即一份预拌混凝土施工现场生产企业与施工企业责任清单、一项行业诚信评价、一部业务管理规程、一个行业信息化监管平台、一个行业从业人员线上培训系统、一支专家队伍、一套行业规范化检查标准。基本厘清了预拌混凝土行业监管属地化管理职责内容与服务企业流程与标准、生产企业与施工企业现场施工各自责任清单、行业监管信息化建设、生产企业诚信自律经营、绿色生产与安全生产理念等,行业监管制度体系基本完善。
树立过程监管思路,明确各自履职责任清单
预拌混凝土属于半成品,影响其质量稳定有诸多因素,具有过程控制属性,尤其是现场施工交接环节,因涉及多个单位与人员,由于各自职责不明确,监管措施不完善,发生问题相互推诿扯皮,往往很容易造成建设工程项目实体部位混凝土质量安全隐患。为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柳州市于2021年正式印发《关于印发<柳州市预拌混凝土现场施工生产企业与施工企业工作责任清单>的通知》(柳建管字〔2021〕47号),明确要求从签订合同、技术交底、浇筑准备、交货检验、施工拆模、养护要求等6个环节明确生产企业责任16项,施工企业责任18项责任清单,同时对预拌混凝土送货单、产品使用说明书等进行规范。此项规定具体实施,基本实现预拌混凝土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监管无缝对接与责任细化,有效降低预拌混凝土施工质量风险,确保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与安全。
强调评价结果应用,夯实行业诚信经营理念
诚信评价是全国各地加强预拌混凝土行业监管的普遍做法,但诚信评价结果应用方式方法不同,直接导致行业开展诚信评价监管效率各有不同。为有效解决预拌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与诚信经营的问题,提升诚信评价工作效率,柳州市建管中心在实际评价中突出诚信结果应用,加强横向联动,在印发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诚信综合评价暂行办法》(柳建管字〔2021〕38号)中,明确将预拌混凝土企业诚信综合评价结果纳入施工企业诚信评价工作中,使用评价等级AA以上预报拌混凝土的施工企业将在其行业诚信评价中予以加分,而施工企业诚信评价结果直接与招投标活动挂钩。这种联动关系科学设计,有利于施工企业与生产企业良性互动,同时将预拌混凝土企业的资质动态核查、产品质量抽检、安全生产检查、监管平台运行、职业技能培训、绿色生产评价等日常监管行为均纳入行业诚信评价活动中。在2021年组织开展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年度诚信评价工作中,各生产企业积极参与,有14家企业被评为AAA等级。实践证明,评价结果科学设计是提升行业诚信评价工作效率的关键与核心。通过开展行业诚信评价,柳州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在产品质量控制、绿色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管理水平整体性、全方位提升初步显现,为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安全源头监管筑牢了坚实基础。
明确属地监管责任,强化县域行业监管能力
随着有关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逐一推进,柳州市各县城市建设加快,高层建筑项目、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日趋增多,对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安全与混凝土品质要求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为此,柳州市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以及自治区工信厅有关工作要求及时印发《关于柳州市市辖各县及柳江区进一步落实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职能工作的通知》(柳建管字〔2018〕16号),要求各县履行行业监管职能。2021年为进一步优化行业营商环境,提高服务企业效率,结合各县行业发展具体实际,又印发《预拌混凝土(砂浆)行业主要业务管理工作规程》(柳建管字〔2021〕37号)。该规程主要是细化行业属地管理职责、减化办事流程以及行业监管工作内容与标准等,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各县履行行业监管能力与服务水平。
完善使用监管措施,严防问题产品进入项目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在促进预拌混凝土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因建筑市场对混凝土需求量高速增长,导致部分无资质搅拌站也应运而生,在扰乱预拌混凝土市场正常秩序的同时,也严重威胁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安全。为有效整治无资质搅拌站这个行业发展“毒瘤”,柳州市创新工作思路,另辟蹊径,从预拌混凝土使用端想办法下功夫。2020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市预拌混凝土管理工作的通知》(柳建管字〔2020〕64号),明确要求各施工企业应加强对预拌混凝土供应企业资质审核,严禁使用无预拌混凝土专业承包资质(含租用、借用、套用或处于停业整顿期内的)生产企业供应的预拌混凝土产品。一经发现,将责令建设工程项目停工,该混凝土使用资料将不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并要求施工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对已使用无资质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供应的混凝土相应结构部位进行强度认定检测。同时该建设工程项目不得参与当年申报文明工地、“龙城杯”优质工程、绿色建筑等各种奖项的评比(审),并对当年已取得的以上评比奖项予以撤销。对该建设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按《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信用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要求作扣分处理,加大其在柳州其他工程建设项目监管力度与检查频次。这些监管措施要求,目的就是从使用端压缩无资质搅拌站市场生存空间,增加运营成本,从而有效打击和遏制无资质搅拌生产的混凝土产品进入建筑市场。
围绕预警溯源目标,突出监管平台地位作用
柳州市自2017年创建预拌混凝土信息化监管平台以来,通过对企业的生产、运输、配合比等数据实时采集上传,动态监测异常生产数据,并及时进行溯源处理,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截至目前,全市有资质且正常生产的42家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全部接入平台,企业生产数据全部实时在线,预拌混凝土行业信息化、规范化、常态化监管机制初步形成。为进一步发挥监管平台预警与溯源两个目标作用,在不断优化监管平台功能模块的基础上,把企业日常运维平台的自觉性纳入企业诚信评价中,对不接入或无故断网掉线等行为直接作为否决项或扣分项纳入该企业年度诚信评价工作中,不断强化预拌混凝土行业信息化监管平台在行业监管中地位与作用。
丰富技术培训渠道,促进从业人员技术提升
柳州市建管中心注重构建“互联网+培训”新模式,丰富技术培训渠道,做好疫情防控和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双赢。2020年针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创新预拌混凝土(砂浆)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四+”培训模式,在全区率先利用微信平台开展职业技能网络培训,实现线上与线下两手抓、两手都创新,不断档提升行业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水平。2021年,又针对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和反复性,借鉴“学习强国”模式,在全区推出“柳州砼学会”APP与网络学习平台,突出解决行业人才队伍短缺、整体素质偏低、人才流动频繁等问题,为全市预拌混凝土行业从业人员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加油”“充电”,有效促进企业质量控制水平与试验室管理能力的提高。截至目前,平台在线学习人员超500人,参与生产企业44家,网络培训基本实现行业与个人全覆盖。
发挥专家队伍优势,提升服务行业专业水平
柳州市建管中心始终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的工作思路,结合行业发展新趋势,企业发展新需求、部门监管新要求,组建并完善一支懂技术、善指导、会培训、肯吃苦,守纪律的行业技术专家团队。在每年的行业检查督导、诚信评价、制度建设、标准规范撰写等行业具体监管活动中,充分借助专家团队优势与专业技术水平,有效促进行业管理专业水平,提升监管工作效率。
紧贴行业发展实际,统一规范行业检查标准
针对以前行业检查中企业存在质控台账资料不全、表格缺失、填写不规范,生产设施设备标签各异不统一、内控管理制度标准不高等落实行业管理制度、技术标准等不规范、随意性大等问题,柳州市建管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了专题调研,确立了质控制度的规范落实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与溯源关键的理念,重点对“预拌混凝土生产资料台账” “预拌砂浆生产资料台账”“混凝土(砂浆)交货单”“混凝土(砂浆)使用说明书”以及设施设备生产标签格式与内容等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并形成统一的标准与样板进行推广应用,行业标准化生产与规范化检查已基本形成。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绿色建材行业健康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监管制度创新,下一步,柳州市建管中心将以行业主管部门十四五规划为主要发展纲要,遵循绿色建材行业质量安全内部发展规律,秉持源头治理理念,全面推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绿色建材行业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工作思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探索创新绿色建材行业监管工作方法,完善监管制度体系,提升服务水平与工作效率,赓续推进柳州市绿色建材行业又好又快高质量向前健康发展。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