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经济成为亮点之一。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建议强化政策引导、推进数字化转型技术标准制定等,着力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数字经济已成为最强时代主旋律。
加快对建筑行业数字化的整体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徐征
在上海代表团小组会议上,徐征建议,加快对建筑行业数字化的整体推进,加强政策供给,积极引导上游企业主动带动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以上海建工为例,近年来,该企业从参与建设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放大数字链条综合效应,包括大力推进i.SCG信息化工程,持续打造基于BIM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数字化平台,打造领先的智慧工地平台,广泛应用数字化测量、建模与安装技术,研发应用建筑机器人等数字化建造装备等。
“建筑产业是个复杂的系统,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徐征认为,“当前还存在一些障碍,包括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本支出较大、缺乏规模效应,产业链上数字化技术协同性不高,BIM正向设计推进过程中计价体系不健全,BIM模型审核和验收环境不成熟,建筑设计施工运维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缺口很大等。”
为此,徐征提出4点建议:一是深入推进建筑产品数字化和建筑产业数字化。积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持续推进BIM技术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应用,打造基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数字工地,大力建设面向行业基于BIM的智慧设计、建造与运维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
二是努力打造数字化商业生态圈。以业务驱动、技术支撑、产业协同、政策支持、企业家意志5个关键因素为支撑,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上下游企业,打造共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商业生态圈。
三是大力培育建筑服务商文化。数字化转型为提升建筑产品服务能级指明了方向,要积极培育常怀利他之心,提升服务能力、源自内心自觉的建筑服务商文化,主动为社会提供智能化的绿色工程产品和服务体系,促进建筑与自然、与人的和谐。
四是加快培养数字化高端跨界人才。充分利用我国建筑企业平台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持续引进和培养建筑信息技术、工业软件设计等相关领域高端跨界人才。
同时,他还建议政府出台智慧设计、建造、运维、更新标准体系,研究制定BIM计价政策,规范BIM正向设计相关费用,研究制定BIM模型审核验收政策及兼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行业相关标准,大力支持传统行业自主创新研发集成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数字化平台,打通产业发展的信息孤岛,着力推进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加快建筑机器人的推广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主席 杨国强
杨国强在全国两会期间围绕“智能建造”,提交了《关于加快应用智能建造产品技术、助力双碳目标、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5G、新材料等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智能建造的时代正在到来。
与此同时,国家双碳目标也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达49.3亿吨,其中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1亿吨,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1%。
实际上,目前国内已经可以实现建筑机器人、BIM、新型装配式建筑等产品和技术在工程项目上的协同作业。杨国强表示,目前这些技术已应用于勘察、规划与设计、生产、施工、监管与验收、运维与管理等建筑施工环节,也能够大幅减少工地上的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减少碳排放,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为进一步巩固创新发展成果,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产品和技术的应用推广,杨国强从推广应用、完善监管机制与评定体系、建立标准体系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首先,他建议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推广应用。他指出,应鼓励行业重点企业以建筑场景需求为牵引,针对生产、建造环节的应用场景,推广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的应用。在现有智能建造试点示范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拓展试点范围,推动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投入工程项目建设,提升工程施工智能化水平。
其次,在智能建造监管机制与评定体系方面,杨国强认为,应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出台适用于智能建造的创新监管体系,建立适应智能建造特点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现场质量安全和合同履约监管制度。加快制定智能建造评定标准和评定办法,明确智能建造的基本规定、技术指标、评分体系、评定等级、评定机构等内容,逐步完善智能建造评定机制。
最后,他建议加快建立智能建造相关标准体系。联合行业权威机构、龙头企业、专家学者、骨干企业等力量,根据智能建造应用情况,加快建立与智能建造相匹配的建筑机器人和智能施工设备产品标准、施工标准、设计标准、BIM集成设计标准、装配式部品部件标准、新型建造工艺工法标准、验收标准等标准体系,推动智能建造大规模应用。
建议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继续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在当下发展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建设数字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化转型程度的提高,为数字安全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挑战,而中小企业往往更加缺乏维护自身数字安全的能力。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张天任在提交的一份议案中指出,当前大多数企业数字化能力和水平普遍偏低。
为此,他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实施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支持数字化人才招引培训、提供数字化高端专业服务。
张天任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当前,大多数企业数字化能力和水平普遍偏低,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据应用价值创造不够大。我国有些制造企业虽然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制造流程,推动了技术+业务+数据的加快融合,但尚未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内部数据链,导致企业数据应用还未能创造最大价值。二是企业数字化人才较为短缺。我国制造企业广大员工普遍缺乏数字化思维,对数字技术快速更新的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不足。同时,大多数企业对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不够大,很难吸引和储备高端数字化人才。三是数字化生态构建能力不强。目前,我国数字技术应用缺乏后台数据支撑,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服务不足。同时,第三方服务机构缺乏对行业全面系统性的深刻认识,数字化生态构建能力不强,提供的大多数是通用解决方案,难以满足制造企业个性化、一体化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张天任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实施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在国家层面健全专项工作机制,建立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和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搭建面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打造一批数字化标杆项目,引领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二是支持数字化人才招引培训。出台制造业龙头企业引进数字科技人才相关优惠政策,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大力构建数字化学习云平台,全方位提升广大员工的数字化能力水平。三是提供数字化高端专业服务。建议政府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力度,让制造业龙头企业更加便捷地“上云用数”。同时,在国家层面组建数字化专家咨询指导团队,为制造业龙头企业提供一对一专业服务,全力打造数字化转型供给侧生态。
智慧城市推进服务业数字化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会长 林龙安
日前,林龙安提交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议。
他表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正在成为重塑各国经济竞争力和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积极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大将网络科技为主体的数字科技运用到经营及服务层面,提供更广泛、更优质的以人为本的商业和小区服务,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对此,他建议,要打造智慧城市,推进服务业数字化。
强化领导统筹协调。各地应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各地各级政府要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搭建上下联动、横向畅通的智慧城市组织推进机制,建立跨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通过政府引导,鼓励政企合作、多方参与,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健康运营,推进智慧安防、智慧出行、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监管、智慧小区、智慧能源等应用发展,实现民生政务、节能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城市管理的一体化和智慧化。
完善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通过立法构建公平透明的公民数据使用、监管机制,建立统一的公民信息服务机构和公民服务大数据平台,在城市发展及保护私隐间取得平衡,形成数据治理、数据开发的数据安全利用机制,释放城市数据要素活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的智慧化,大力发展智慧管网、智慧水务,推动智慧灯杆、智能井盖等应用,促进市政设施智慧化,加速建立城市部件物联网感知体系,提高城市数字化水平。
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应用。以满足市民对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养老等基本民生保障迫切需求为导向,加大智能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投入,推动公共设施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医院、智慧校园、智慧养老、智慧社区等一批数字化示范应用场景,提供物业管理功能、拼车、租房、快递物流、电商购物等高效、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各地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智慧城市,精要在于不单利用各种科技或实体基建,而是通过科技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他还建议,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同时,加强与香港互利合作,深化与香港在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发展领域的合作。(王茜)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