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加速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焦点。建筑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之一,国家“双碳”目标也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围绕建筑行业如何应对“双碳”挑战,代表委员提出发展装配式住宅发展、建立健全建筑碳排放监测与核算制度、加大生产和产品的碳减排技术创新研发力度等策略……为建筑业减少碳排放出谋划策。
加强我国建筑业减碳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与建造师分会会长 陈华元
“由于建筑业具有体量大、链条长、环节多、精细管理难的特点,在碳减排目标约束下,与先进制造业相比,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程度还不足,低碳化发展刻不容缓又任重道远。”陈华元在《关于加强我国建筑业减碳工作的建议》中说。
陈华元介绍,受碳达峰顶层规划不完善、建材碳排放因子不明确、土木工程材料发展滞后、建筑拆除量大导致平均寿命不足等因素制约,建筑业成为碳排放“大户”。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统计,2018年我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49.3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量比例达到51.3%。对此,他提出四个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建筑碳排放监测与核算制度。加快完善各级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的组织建设和运行机制,制定“覆盖全面、边界清晰、科学合理”的建筑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基本框架,统一国家、地方建筑碳排放核算口径,确保各级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运用物联网、可视化、CIM、区域反演等多种技术,探索建立城市-园区/社区-建筑物-设备等多层级碳排放精细化监测网,制定全国建筑碳排放监测、核算统一标准,开发多层级建筑碳排放监控系统,实现建筑碳排放“可监测、可追踪、可考核”。
二是加快构建建筑产品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议由各地区政府主导,牵头联合建筑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打造低碳产业联盟,跟踪重点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出台并定期更新各区域建筑产品(建材及装配式部件)碳排放因子数据库,推行低碳建筑产品政府备案制,发布碳排放限额要求,从源头锁定碳排放量。
三是加大低碳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研发力度。面向城市大规模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发展的新阶段,减少大拆大建、延长建筑寿命就是最好的减碳方式。存量及增量建设项目的延寿都离不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要打破传统思维理念,重视并加大土木工程材料研发工作,重点聚焦高性能、高耐久、长寿命、就地取材及资源化利用。
四是完善区域分布式清洁能源运营管理制度。建议在未来存量项目提质改造和增量项目用能优化工作中,要更大力度推动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要加快制定节能改造及用能优化技术标准及评价体系。并建议以大型园区、社区为载体,鼓励代建代管代营一体化的承接模式,探索完善区域分布式清洁能源投建管相关立法和管理模式。
发展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破除行业壁垒
全国人大代表、宝武集团武钢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 袁伟霞
“钢结构建筑具有绿色低碳建筑属性,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推进和智能化建造的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建筑中的比例应不断提高。” 袁伟霞今年带来的是关于推进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发展,以协同推进房地产、建筑、钢铁、机械装备制造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与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优势明显。袁伟霞介绍,在生产施工过程中,钢结构建筑可减少12%能耗、39%用水量、15%二氧化碳排放、6% 氮氧化合物排放、32%二氧化硫排放、59%粉尘排放、51% 固废;通过智能建造,建筑综合成本可降低20%以上;钢结构建筑寿命终结时,钢材可以回收利用,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的效果十分可观。
“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占总建筑量的比例在40%以上,而我国钢结构建筑占比只有5%—7%,钢结构住宅占比仅1%左右。”袁伟霞指出,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之所以缓慢,源自全社会对发展钢结构建筑的重要性及优势认识不足,钢铁企业与钢结构研发、设计、制造、建筑工程全产业链协同不足。
基于此,她建议从优化政策环境和完善标准体系着手,推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发展。
完善相关政策,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调整税费等政策。对于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科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在税收、资金、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倾斜。如要求经济适用房采用钢结构建设;拍卖商品房用地时,要求必须配套建造10%—15%的钢结构住宅;在建筑项目审批时,根据该建筑的碳排放量确定税率;将钢结构加工税率降至9%。二是钢结构住宅采用套内面积交付。三是取消钢结构建筑中人防工程或降低易地建设费用。四是推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并配套支持政策。
以标准化、智能化为抓手,完善以装配式钢结构为主体的智能建造体系。一是持续优化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及配套材料的设计规范,开展钢结构住宅标准体系及材料体系、建设体系的研究。建议通过国家及有关行业、部门科技计划,集中组织钢铁制造、建筑节能材料、建筑标准体系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尽快形成适合国情的钢结构建筑标准体系和生产规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实施。二是大力推广以钢结构为主体的数字化建造。通过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产品模型,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建造。三是搭建钢铁-建筑产业互联网协同平台,通过建筑产品定制化、建筑生产工业化,形成建筑业全新的生产模式,降低整体成本。
水泥工业在国家“双碳”战略中大有作为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胡曙光
我国建筑材料工业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14.8亿吨,约占全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的13.2%,是位列前三的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已成为实施国家“双碳”战略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水泥工业是建材行业最大的碳排放户,占碳排量的80%以上,直接关乎国家“双碳”战略的成败。因此,国家制定和出台针对水泥生产的高标准碳减排技术要求是必然的,“我们既要防止厌战消极式的‘碳无为’,又要避免蛮干运动式的‘碳冲锋’。” 胡曙光说道。
通用硅酸盐水泥生产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一是水泥熟料高温烧成时所需热量来源的化石燃料燃烧。二是硅酸盐熟料矿物主要成分中氧化钙来源的碳酸盐质原料分解。三是材料生产工艺过程所需动力来源的电能间接折算。按照一般生产情况,这三者的占比大约为30%、60%和10%左右,水泥生产碳减排的原理和技术创新逻辑就来自这三个部分。
基于此,胡曙光认为,水泥工业的碳减排应是一场大纵深、宽领域、多模态的持久立体战。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大力推广先进有效的水泥低碳生产技术应用,提高全行业的碳减排整体水平,为提前实现碳达峰创造条件。一是采用先进烧成设备和煅烧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和生产过程的热能利用效率,通过减少单位产品的燃料用量,达到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二是采用科学优化的水泥生料配方,选用合理的熟料烧成制度,通过减少热能需求和提高产品的水化胶凝质量,达到直接和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选用工艺系统匹配合理和节能高效的生产设备,通过降低单位产品的动力消耗,实现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四是推进工艺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实现最优的工艺生产流程和产品的节能、优质、高效管理。
其次,应加大生产和产品碳减排的技术创新研发力度,开辟碳减排的新途径,为确保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基础。积极加强统筹协调合作,包括加强技术合作,推动水泥碳减排应用技术和创新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互动支持;推动领域协调,使材料生产与应用的衔接更流畅;促进产学研用统筹,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应用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形成产学研用联合互动模式;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争取国家各有关部门的政策和法规及金融支持,进而获得全社会的理解和共同支持。
玻璃行业要成为碳中和的持续贡献者
全国人大代表、金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刚
北京冬奥会漂亮的场馆给全世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从2008年“鸟巢”“水立方”到2022年的速滑馆“冰丝带”,北京“双奥”场馆的玻璃都是由金晶生产。
今年全国两会,王刚特意带了一块自己公司生产的超白玻璃,他说要用金晶玻璃为“好品山东”代言。
这位连续履职五届的“老代表”,在玻璃行业摸爬滚打了四十多年,作为一位来自实体产业的企业家代表,他的建议多与建筑材料与节能产业相关,既接行业地气的同时,又不乏产业战略高度。
据悉,王刚今年准备的建议仍与玻璃产业的下游太阳能光伏产业相关。王刚表示,光伏产业的发展,对国家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及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王刚表示,在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中国已经从跟随者成为了全球的引领者,在国家“十四五”期间新型能源的布局中,光伏发电是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中的玻璃面板、背板需求量巨大,无形之中拓展了玻璃的应用场景。
除此之外,王刚介绍称,随着玻璃镀膜工艺和技术的进步,镀膜玻璃在建筑上的节能效果更加突出,北京、上海已相继出台新建建筑强制使用节能玻璃的法规,后续其他城市也会很快推广,节能玻璃将大行其道。
“光伏玻璃和建筑节能玻璃的市场放量,是玻璃行业发展的拐点,预示着玻璃行业有能力、有场景成为碳中和的持续贡献者。”王刚说。
市场新需求给玻璃行业带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更需要市场机制引导和政府宏观指导共同发力。王刚对此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政府要发挥大数据作用,指导光伏玻璃、建筑节能玻璃产能的合理布局、有序发展;二是对达到国家能效标准的光伏玻璃和节能玻璃企业,国家应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专项支持企业的研发创新、节能降耗;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助于光伏玻璃、节能玻璃发展的舆论氛围。
此外,王刚还建议国家部委鼓励玻璃行业通过转产、改产置换到光伏行业,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减少建筑玻璃的过剩产能;待光伏压花玻璃产能充分释放一定时间后,再评估供需关系,再制定相应更为积极稳妥的产业政策。(王海霞)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