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理享·家·生活租赁住宅国际方案征集竞赛”终评会举办 租赁住宅市场正热 催生空间创新设计

2022-03-08 11:44:08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王海霞责任编辑:叶子文

“理享·家·生活租赁住宅国际方案征集竞赛”终评会举办 租赁住宅市场正热 催生空间创新设计

  如何为新市民提供既符合未来生活场景的容器,同时又经济实惠的保障住房,是租赁市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近日,由宁波万科主办,世界建筑杂志社承办的“理享·家·生活租赁住宅国际方案征集竞赛”终评会在宁波举办。作品“家外之家”从16组竞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优胜奖。

  此次评审活动邀请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周燕珉;居住研究教育专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逯薇;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青山周平;META工作室创始合伙人,清华大学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导师王硕;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院长助理张昕楠;雅诗阁中国区产品与技术服务部副总裁徐若兰;万科集团万晟产品能力中心总建筑师付志强;万科集团上海区域设计合伙人宁波万科设计总监杨耀阳担任评委。

  政策导向明显

  租赁住宅市场热度走高

  住房租赁,一个多年来热度不减的社会话题。于上,是关乎我国民生建设的重要部分,于下,是城市人群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选择。住房租房存在于应届毕业生中,也存在于城市里的常住、流动人口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将继续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全年预计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

  他还指出,“十四五”期间,将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从实施情况看,在人口流入较多的40个重点城市,2021年已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4.2万套,预计可以解决近3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初步形成了多主体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良好态势。

  如何为新市民提供既符合未来生活场景的容器,同时又经济实惠的保障住房,一直都是租赁市场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此背景下,本次竞赛的出题以宁波万科项目为背景,在给定设计指标基础上展开,参赛人通过定义客群肖像,以全周期设计为命题回应租赁住宅问题,分析推演出不同的单元户型,在符合国家住宅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对未来租赁住宅的楼栋、公共区域、户型和套内空间进行创造性设计。

  标准化转向个性化

  租赁空间设计加入创新元素

  高热度催生高需求。本次竞赛强调设计结合研究,同时给予参赛建筑师较为自由的空间进行答题,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对套内空间创新性使用的设计要求。

  评选活动上,16组入围参赛建筑师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通过全天答辩,从不同方面展现了青年建筑师对未来租赁住宅设计的学术思考。专家评委对每个汇报方案从空间灵活性、实用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和提问。

  16组入围作品答辩后,评委会对所有方案进行了打分和投票,经全体评委会成员投票和讨论决定后,由张浩、孙书剑、王鑫的设计作品“家外之家”获得优胜奖,王吟秋、郑思雨的设计作品“后疫情时代全生命周期租赁社区”与王冉星、张雨、耿凯璐(指导教师:宗士淳,宋祎琳)的设计作品“基于功能复合的共享住宅设计研究”荣获佳作奖。评审会后,主办方和专家评委为获得优胜奖、佳作奖、12名入围奖和网络最佳人气奖作品进行了颁奖。

  针对评选标准,评委认为,与商品住宅不同,租赁住宅在设计中不但要平衡好共享与私密空间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租赁方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创新性和个性化的空间设计,且可以最大化的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好的设计作品。”周燕珉说道。

  共享,还是私密?

  复合空间满足租赁者多样需求

  租赁住宅或将成为未来主要的模式,共享空间与私密性的平衡是建筑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作品“家外之家”在共享和居住空间之间进行了创新思考,一举获得了本次竞赛的优胜奖。

  “本方案通过精心设计将共享空间和居住空间在面积形态上进行平衡,达到良好的居住体验。平面结合交通核心位置,在各层创造出多样的共享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居住环境。设计得体且有控制,并在平面、立面及室内材料等方面都有高水平的表达。” 周燕珉代表评委团队在颁奖点评时说道。

  来自站直青年的王吟秋、郑思雨从实际调研出发,对居住客户群的需求和定位有深入分析。其作品“后疫情时代全生命周期租赁社区”强调将空间尽可能的释放给使用者,激励其参与空间生产、消费和分配。评委认为,该作品综合考虑了居住者全生命周期、投资方经济回报,运营方后期效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执行度。

  基于住宅效率的最大化,当下租赁住宅设计中的公共区域减少,缺乏社交活动需要的滋生空间,打破单一的空间职能,是建筑师在探索共享与私密之间形成复合空间的手段之一。基于此,作品“基于功能复合的共享住宅设计研究”,将复合的共享住宅理念贯彻到设计之中。设计强调将建筑创造成一个“架子”,让居住者们自己去参与性地安排生活环境,将租赁住宅变成自己心中的理想家,解决了年轻人租赁选择困难的问题。(本报记者 王海霞)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