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再度释放积极信号 建筑业铿锵迈步新征程

2022-03-08 11:44:08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苏艳蕾责任编辑:叶子文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去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今年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权3.65万亿元……”“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一个个稳增长、保就业的数字,一项项惠民生、促发展的政策,传递出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信号,也指明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政府投资持续发力

  助力基础设施建设

  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关于投资的具体计划。

  针对今年的工作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适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同时,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

  通过对比发现,今年拟安排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数额与去年持平,仅次于2020年的3.75万亿元。这表明今年基建相关项目资金依旧充裕。

  这些钱将用在哪里?哪些板块有望受益?政府工作报告也给出了明确的方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在乡村建设方面,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

  近年来,民间投资在整体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经济主体地位更加稳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出,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体制政策室主任吴亚平表示,民间投资在整体投资中的占比超过50%。特别是民间投资以市场为导向,所以拓展民间投资空间,激发民间投资的内生增长机制,不仅有助于逆周期调节,更对跨周期调节和增强发展后劲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对此,吴亚平表示,政府专项债券可以说是最适合的地方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也是适度超前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抓手。

  减税降费不断加码

  提振行业发展信心

  去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今年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稳定经济大盘、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务实有力的举措。

  广大中小微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创造者,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大礼包”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还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税费。实践表明,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办法,实际上也是“放水养鱼”、涵养税源,2013年以来新增的涉税市场主体去年纳税达到4.76万亿元。

  中小企业在建筑业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以建筑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虽受益政策礼包,仍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招工难、用工贵以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问题,导致部分中小微企业发展预期不稳、信心不足。

  为此,今年国家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补助资金直达市县,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资金调度,确保退税减税这项关键性举措落实到位,为企业雪中送炭,助企业焕发生机。

  业内人士指出,新一轮的减税退税政策,将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减负担、添活力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不少来自市场主体的代表委员表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市政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老旧建筑和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

  “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是近几年频繁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也是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据住建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40个重点城市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4.2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65万套。同时,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56万个,惠及居民965万户。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虽然城镇化率有了明显提高,但我国城镇化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3月5 日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实施新型城镇化重点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特大城市要瘦身健体,大中城市要补齐短板。

  在此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严控撤县建市设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2月底国家发改委召开的城镇化相关会议提出,2022年,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更充分体现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

  抓好“双碳”行动

  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从去年的“扎实做好”到今年的“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筑业是减碳的重要行业之一,国家“双碳”行动对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多项工作内容均已落实。当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已经由前期谋划阶段步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

  接下来,应如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

  建筑领域的减碳已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对全方位迈向低碳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筑行业来讲,碳排放存在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因此要注重新建建筑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全行业转型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

  对于如何实现“双碳”目标,何立峰表示,现在各行各业都按照新的标准,扎实推进更新改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高水平项目,将创造巨大的商业机遇和发展机会。当然,我们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我们将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双碳”工作,一定能够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对此充满信心。(记者 苏艳蕾)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