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胜
人民城市建设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目标一致、路径指向明确,决定了上海践行人民城市建设与数字化转型的行动相互交织,互为表里。上海“城市作为主场”的具体实践,着重体现在市民的主人精神、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的群众路线、学界的思想赋能四个层面。
一、人人起而行之的主人精神
人民是人民城市的主人,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城市建设,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强化人民群众参与的制度化保障,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体现本质性、指向性的实践要求。为此,上海凝练了人民城市“五个人人”目标愿景,上海数字化转型着力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坚持面向市民、基层、市场,注重更多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多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通过市级层面建议征集与大调研,以及各类形式的动员、讨论、培训、宣讲,不懈鼓舞人、感召人,发现问题、收集意见,使上海的城市愿景与更多市民个人愿景同频和弦,人人为之向往,人人起而行之,形成囊括各类不同城市身份角色,基于高度社会认同、充满活力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建设共同体。
二、企业充分显现的主体活力
“城市是主场、企业是主体、市民是主人”,在上海人民城市建设中,各类市场主体企业承担着关键作用。上海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离不开企业,尤其是高水平数字化创新企业的参与;同时上海厚植的城市积淀也为企业提供了发展壮大所必须的开放场景和数据资源,营造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接纳新观念、包容新事物、支持新创造,以帮助企业充分展现主体活力和蓬勃生机。
基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揭榜挂帅”模式所形成的新技术比武台和新模式试验场,现已成为推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建设的模式特色。当前正积极开展的“数字家园”建设,正在打通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桥梁,将上海把民生需求转化为增长潜力,把优化服务转化为竞争优势,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让市场主体在成就梦想的同时共建美好城市。
三、政府善作善成的群众路线
人民城市建设要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基于民意“直通车”、公众“议事厅”以及基层治理赋能,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广聚众力,自上而下系统筹划,与自下而上变革重塑,体现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对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具体实践。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数字化赋能正在促成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转型升级,并由此促进了治理理念、治理手段、治理模式不断创新。同时,一年多来上海多个重大活动、重点项目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政府部门打破常规、创新模式,侧重规则创设、环境营造、生态培育,充分依靠基层和发挥市场主体能动性,完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
四、智库科学循证的思想赋能
对于“人民城市”“城市数字化转型”等内涵极其丰富,具有引领性、综合性的全新命题,理论站位、逻辑层次、系统框架至关重要。高水平的人民城市建设离不开引领性的思想理念、关键性的创新突破、标志性的重大改革、带动性的战略举措。研究力量的智力参与,有利于科学遵循城市运行和发展规律,深化对人民城市建设及城市数字化转型规律性、系统性的认知和把握;有利于形成前瞻性、穿透性的分析发现;有利于总结出系统性、科学性的模式体系和制度体系。
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离不开高水平专家学者的参与,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多项重点工程、标杆项目背后都融合了多方研究力量的智慧赋能。在一些标杆性数字化转型实践中,不难看到科学理论、科学证据对于实践的有效支撑和指导,例如系统化思维与全周期管理理论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全局工作作出的有效引导;ect(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theory)确认期望理论能对用户的感知绩效、结果评估进行结构化的分类和关系梳理,从而更科学定义“满意”体验;set(service encounter theory)服务接触理论和cit(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关键事件技术能更清晰定义和识别用户体验和感知,从而系统阐释“体验度”;d&m(delone & mclean model of is success)信息系统成功模型能更科学地指定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成功要素,并将市民信任有效纳入系统评价;mec(means-end chain)手段目的链理论,能有效确保在人机交互替代过程中将用户价值作为最终目标,并形成评价依据;rdt(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资源依赖理论对于跨部门协作和复杂数据治理具有针对性指导价值等。
五、行动举例:“数字伙伴计划”
为贯彻国家适老化要求,创造无处不在、优质普惠的数字生活新图景,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2021年8月上海开展了旨在弥合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数字伙伴计划”。
在短短半年时间内,该计划核心紧密围绕上海人民城市“五个人人”目标愿景,充分发动、激励了1000余名“信息助力员”(培训合格上岗的市民志愿者)、600余名“数字体验官”和数十家数字化技术企业,基于多项市级数字化应用以及黄浦、长宁、闵行等多个区域适老、助老、为老场景,面向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中“接入沟”(access)、“使用沟”(capacity)、“知识沟”(knowledge)三种不同指向,以及“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乐趣性”三个不同层面的技术接受要素(基于tam技术接受模型),开展了“随行伙伴”“智能伙伴”“互助伙伴”三个不同指向、不同侧重的应对计划,并邀请了“数字体验官”的亲身体验以及全开放的社会评价,从而形成了一套由先进理念引领、科学方法驱动、社会广泛参与、顺应潮流趋势,且开放式评价的系统化应对模式。最终,在切实解决上述试点区域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系列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同时,收获一大批优秀的标志性案例、强烈的社会效应和广泛的群众好评,使上海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该计划的成功实践,可以为我们总结出:基于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和数字化转型的城市背景,通过对客观规律的系统性认知和把握,有机整合来自基层政府、研究机构、数字技术企业、民间志愿团队、媒体及社会大众的能动活力和广泛力量,创新工作机制,科学有序推进,完全能够多快好省、多方共赢地获得预期成功,并且更充分地体现出人民城市的强大精神和品格力量,回答好人民城市建设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胸襟、底气的时代命题。
综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上海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坚持的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作为上海进入新发展阶段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重要方法和关键路径,是上海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
(作者系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