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数字赋能 海螺集团点燃企业高质量发展引擎

2022-01-18 11:39:15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梁爱光责任编辑:黄静

数字赋能 海螺集团点燃企业高质量发展引擎

  “十四五”开局之年,海螺集团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创新内涵、激发创新热情、凝聚创新力量,全面实施“歼30”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数字技术同传统制造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用创新为传统产业赋能,布局发展新兴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更足,成效更明显。

  “工业大脑”提升精细化水平

  2016年,海螺集团运用“大智移云”技术,在安徽全椒建成了全球首个水泥全流程智能工厂。在此基础上,海螺集团启动“海螺水泥工业大脑”计划,逐步构建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平台、以财务为中心的经营体系,实现企业业务协同和数据贯通,促进各环节精细化管理和效率提升。

  海螺集团投入29亿多元科技研发资金,全面推广无人驾驶、智能质量控制、专家优化控制、智能装车机器人等水泥全流程智能工厂技术,同时对各工厂工业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构建起以智能生产为核心、以运行维护做保障、以智慧管理促经营的智能化生产模式,形成了水泥智能工厂系统解决方案,在行业率先实现一键输入、全程智控。以专家优化控制系统为例,设置好配料参数和品质要求后,可在节能稳产模式下自动引导生产,并自动实时采集分析数据,优化生产方案,使产品品质、能源消耗等控制目标不断逼近预设的最优参数。

  左右脑一起开动才能产生最大效应。海螺集团在挖掘数据价值、沉淀专业知识、传承专家经验的同时,逐步搭建敏捷管理平台,初步形成了海螺特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体系。2021年10月21日,集团首个智能化仓库项目在全椒海螺正式上线,标志着传统仓储管理模式正式转型为智慧化领料、无人化发料、可视化管理的智能仓储新模式。

  打造工业大脑的过程也是降本增效的过程。芜湖海螺运用数字化矿山管理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实现对所有车、铲、设备的控制和调度。该在哪采矿、运矿道路怎么修建、矿石质量如何把控,都由中央控制室作出决策、发布指令,最终实现各环节有效配合,提升资源利用率。

  “双跨”平台拓宽发展途径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能够实现供给生产信息与需求信息高效对接,打破信息“孤岛”。海螺集团着眼构建更具前瞻性的发展新格局,积极抢占工业互联网发展新赛道,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开拓新的发展领域。

  在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主旨论坛上,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诚介绍了集团工业互联网建设“先内后外”的“两步走”规划:第一步是建成面向水泥、型材两个产业的垂直型工联网平台;第二步是以低碳、节能和绿色材料为重点方向横向扩展,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跨行业、跨领域的“双跨”平台。目前集团正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进一步扩大“5G+工业互联网” 的应用范围,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水平。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二批“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和重点行业实践名单上,海螺集团“5G+AI+智慧装船”项目成功入选,项目实施后,生产效率提升70%。同时,在各平台上开发了设备管理、能源管理、云化销售等20余个工业软件,接入各类物联网设备40余万个,衍生出更多商业价值。

  2021年11月8日,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上,海螺型材与卡奥斯COSMOPlat签约成立海螺型材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打造全球首家型材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战略目标,共建型材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及体验中心,带动区域、行业、生态合作伙伴数字化转型发展。

  “产学研”结合加速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才是最好的创新,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使科技成果更多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智能工厂建设,海螺集团孕育孵化出海博智能科技无人驾驶、海螺中南智能机器人、上海智质科技等智能制造科技公司,初步构建起数字产业发展的雏形。海博智能公司在芜湖海螺打造的首个矿区无人驾驶项目已实现矿车作业全流程自动驾驶稳定运行。海慧供应链科技公司业务已覆盖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广东、广西等17个省市区,平台注册客户11720户,入驻车辆3.3万辆,累计运费营收已超过6亿元。2021年末,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了2021年度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安徽海螺中南智能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袋装水泥机器人自动装车设备被认定为安徽首台套产品,体现了政府和行业对产品的极大认可。

  数字经济时代迎面而来,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在海螺集团第四次党代会上,王诚提出了今后五年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引领,聚焦数智、绿色,着力开创技术研发能力充足、驱动发展动力强劲的新局面。

  开创新局面,需要资金、平台、技术、人才各方面充分融合。海螺集团发挥企业资源优势,重点构建“10+2”创新发展体系,聚力发展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四大新兴产业,加大与一流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先后与中科大、大连理工、南开等院校合作建立二氧化碳资源化联合实验室、新材料与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甲醇SCR脱硝技术联合实验室,推动在清洁能源利用、燃料替代、减污降碳迭代技术、二氧化碳市场化应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腾出用能空间和环境容量。(梁爱光)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