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2021年,“数字中国”战略对建筑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智慧建造和建筑机器人不断助力“中国建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同时,在国家“双碳”战略和相关政策的支撑下,绿色建筑项目增长迅速,企业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尤其随着计算建筑碳排放在2022年成为强制性要求,绿色建筑作为住建领域高质量发展方向的地位将长期不变。
《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发布
2021年10月31日,展现建筑业智能建造全貌的《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智能建造应用与发展》在中国数字建筑峰会2021·企业家百人论坛上正式发布。
在数字中国建设、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推进“新城建”的大背景下,《报告》从当前时代特点出发,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在国家大力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工程基础软件自主可控”的形势下,阐述了从“中国建造”走向“中国智造”的重要发展方向。
《报告》立足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聚焦智能建造,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战略方向,从宏观、中观、微观多视角展现智能建造概貌,为行业进一步发展智能建造提供引导。
通过《报告》还可以看到,数字化技术应用不仅涵盖设计、生产和施工等主要环节,在运维、建筑产业互联网等领域也有了深度应用和成功案例,智能建造基础关键技术已逐步成熟,为全面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奠定了深厚基础,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 了新动能。
“天眼”FAST对全球科学界开放
2021年3月31日零点,“中国天眼”FAST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此次征集项目的评审结果于当年7月20日对外公布,观测时间当年8月1日开始。
FAST是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这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最大、灵敏度最高,能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运行将近一年间,通过FAST新发现的脉冲星超过240颗,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视野”。
FAST拥有3项自主创新:一是利用贵州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二是自主发明了主动变形反射面,三是自主提出轻型索拖动馈源平台和并联机器人。FAST的研制建设,体现了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中国大科学工程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FAST全新结构和苛刻的技术要求,推动了中国众多高科技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第一批20个示范海绵城市确定
2021年4月26日,财政部办公厅、住建部办公厅、水利部办公厅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通过竞争性选拔,确定了广州、无锡、乌鲁木齐等第一批20个示范城市,中央财政按区域将对示范城市给予定额补助。
根据《通知》要求,示范城市应充分运用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工作经验和成果,制定全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建立与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相适应的长效机制,统筹使用中央和地方资金,完善法规制度、规划标准、投融资机制及相关配套政策,结合开展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地下空间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全域系统化建设海绵城市。
《通知》还指出,力争通过3年集中建设,示范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及地下空间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河湖空间严格管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海绵城市理念得到全面、有效落实,为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创造条件,推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综合管廊建设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2021年10月12日,湖北黄冈综合管廊实现全线贯通。管廊成功贯通,不仅完成了一个重要节点,更是国内管廊建设领域的重大突破。
项目位于黄冈市黄州区,于2017年开工建设,近期建设规模10.32公里,总投资16.5亿元,包括黄州大道、东门路、明珠大道等6条主线、1条支线,采用明挖与顶管相结合施工方法。
黄冈综合管廊的难点在于,它是国内最长采用“顶管施工法”的管廊工程,顶管最大内径4米、外径4.8米,是国内最大直径圆形顶管。黄冈管廊工程涉及6条主线和1条支线均位于城市主干道,车流量大、居民聚集,为避免因传统明挖法施工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项目多次请来国内外非开挖领域专家学者,创新性地将大断面顶管施工技术应用于城区管廊建设。
顶管机在地下“悄悄作业”,大幅减少征拆迁改的同时,降低了对交通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建造。与此同时,项目积极开展科技攻关,获得专利等科技成果10余项,助力大断面顶管顺利实施。
绿色建筑设计有了新标准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成为时代要求,绿色建筑则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在此背景下,2021年5月25日,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绿色建筑设计导则》,以此指导并积极推动新时代绿色建筑设计高质量发展。
《导则》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国家设计大师任庆英领衔编制,按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提出的“本土化、人性化、低碳化、长寿化、智慧化”五大核心理念,基于建筑师主导、各专业协同的工作方法,突出设计引领的整合式思考方式和正向设计思路,建立了“方法检索+多元评估”的绿色建筑设计体系。
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导则》涵盖了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及智能化、景观等多个专业,详细阐释了每一项示范工程的设计方法及策略,图文并茂、清晰易懂,是系统指导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技术文件。此外,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还启动编制《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中长期战略、行动目标、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十四五”建设百个“无废城市”
生态环境部等18部委2021年12月22日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提出,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到2025年,“无废城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自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来,深圳等11个城市和雄安新区等5个特殊地区积极开展改革试点。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印发,提出要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根据《方案》,“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坚持“三化”原则、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案》还围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明确了多个主要任务。
雄安新区智慧新城建设稳步推进
2021年9月6日,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印发了《雄安新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旨在高质量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加快推动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推进绿色建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指导意见》分阶段明确了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到2022年,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机制初步形成,试点示范项目取得显著进展。到2025年,高品质绿色建筑全面推广,绿色社区全面创建,建成一批标志性项目,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逐步完善,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样板全面实现,建筑碳减排水平快速提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空间品质优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树立国际领先绿色低碳智慧典范,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蓝图全面形成。
《指导意见》分别从推动绿色建筑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推进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和示范引领、加强绿色建筑技术和产业支撑、加强绿色建筑全过程管控五个方面确定了推动雄安新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空中造楼机”被国资委点名
2021年5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向全社会发布《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2020年版)》,包括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分析测试仪器基础软件、关键材料、先进工艺、高端装备和其他8个领域共178项技术产品。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高层建筑智能化集成平台(造楼机)”成功入选,成为推荐目录中唯一的房建领域高端装备。
造楼机由中建集团立项,下属中建三局历时十余年研发,经不断创新迭代,形成的系列化超高层施工装备产品,可以为百米级超高层住宅至500米级以上摩天大楼结构施工作业平台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造楼机的多项技术为全球首创,如平台可集成所有施工装备于一体,将传统粗放的现场作业转变为集约化的类工厂式生产;独创高承载力混凝土微凸支点,承载力可达数千吨;首次实现大型塔机与模架集成,可抵御14级大风,工人们在其全封闭平台内可同时进行4层核心筒立体作业,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绿色安全的“移动建造工厂”,显著提升高空施工安全与效率。
建筑机器人CR认证制度发布
2021年12月27日,由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和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制定的建筑机器人CR认证制度及配套的3份认证依据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制定工作于2021年2月启动,经充分评审及验证,确认指标合理后最终报批发布。
建筑机器人CR认证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夯实了建筑机器人行业产品认证基础,3份标准充分考虑了建筑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实际工况,为建筑机器人的产品安全和电磁兼容性能提供了权威依据。
今年2月初,住建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7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要求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尽快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建造发展模式和实施经验。
碧桂园集团全资子公司博智林选择凤桐花园作为首个建筑机器人商业应用项目,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引入建筑机器人并批量应用于工程建造过程的试点项目。该项目2项经验做法还入选了住建部8月公布的《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
副中心三大建筑获钢结构金奖
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近日以147分(满分150分)的优异成绩通过中国钢结构金奖评审。三大建筑楼面均采用高凌空、大跨度钢梁及钢桁架结构,施工难度极大。其中,图书馆项目异型山体造型、马蹄形异型钢柱加工及安装精度控制要求极高;首都博物馆东馆主楼和共享大厅屋面均采用大跨度弧形钢梁,南北、东西高差大,空间定位、现场施工组织难度极高。
专家组对三大建筑给予高度评价,并一致认为三大建筑项目的设计理念新颖独特、工程质量管控严格到位、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技术创新成果显著、项目管理体系完善,完全满足中国钢结构金奖的评价标准。
中国钢结构金奖全称中国建筑工程钢结构金奖,是经国务院批准保留的建筑领域为数不多的国家级优质工程奖,也是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钢结构精心设计、精准施工和精细管理此番被肯定和认可,将在推进项目整体建设进程中为其他各专业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管理树立起标杆。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