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独领风骚 树立建筑业界匠心典范

2022-01-04 10:34:53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黄静

  编者按:2021年,几位建设业界人物成功“破圈”,引起了公众对行业的关注。本报评选其中4位作为2021年中国建筑行业年度人物,他们是:带领中建创造“两山”奇迹的原中建集团董事长周乃翔、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设计总负责人张利、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以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邹彬。或建筑师、或设计师、或管理者、或施工员,他们虽岗责不同,但都是用专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用一颗匠心创造美好生活的建筑人,他们与千千万万建筑从业者一道,见证着建筑业的温度,托起了建筑业的高度。

  带领中建集团创造“两山”奇迹

独领风骚 树立建筑业界匠心典范

周乃翔 山东省省长、原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21年10月27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选举李干杰为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周乃翔为山东省省长。

  2021年9月30日,周乃翔被任命为山东省副省长、代理省长,任山东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在这之前,周乃翔担任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建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兼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据公开简历,周乃翔是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1961年12月生,今年60岁,江苏宜兴人,江苏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与建筑有关的工作。1982年,周乃翔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进入江苏省建筑工程公司工作。1999年,周乃翔任江苏省建筑工程总公司(建设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2003年,周乃翔出任江苏省泰州市副市长,2008年出任江苏省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两年后出任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副厅长。2012年至2016年,周乃翔任江苏省苏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之后周乃翔出任苏州市委书记。

  2019年9月,周乃翔任中建集团董事长。中建集团正式组建于1982年,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中建集团主要以上市企业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为平台开展经营管理活动,拥有上市公司8家,二级控股子公司100余家。该公司在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13位。

  2020年7月,周乃翔在《求是》发文,揭秘“两山”奇迹,讲述感人故事。

  2020年初,在1亿多网民“云监工”的注视下,4万多管理和作业人员夜以继日、连续作战,十余个昼夜先后交付火神山、雷神山两家全功能呼吸系统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建集团火速建成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为疫情防控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0年2月5日,时任中建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的周乃翔会见了时任火神山医院院长的张思兵。他对张院长带领部队医疗团队进驻以来对中建三局给予的支持表达感谢。张思兵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校长,军衔为少将。

  激情冰雪 “如意”相约冬奥

独领风骚 树立建筑业界匠心典范

张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设计总负责人

  林海雪原,万山霜染。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巍然矗立,尽显东方神韵、中国气派,像一柄巨大的如意,在长城脚下向世界发出邀约。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利不仅参与了“雪如意”的设计,也见证了崇礼从“深山林场”到“国际化滑雪胜地”的华丽转身。

  “雪如意”是中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也是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场馆群建设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张利介绍,设计团队发现跳台滑雪赛道的S形曲线与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如意的曲线非常契合,这成为他们最初设计“雪如意”的灵感。

  而如何把冰雪运动的速度激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意境,完美交融在崇礼的群山之巅,这是他们的使命,更是他们的梦想。

  北京携手张家口在申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初就提出了“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的申奥理念,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了“雪如意”的设计细节里——它的赛道是高架在空中的;它上方的顶峰俱乐部并非同心圆,且充分考虑了赛后利用;它可以通过改变体感温度提升观众体验感……在张利的娓娓道来中,科技冬奥、绿色冬奥、人文冬奥所彰显的中国新发展理念生动可感。

  竞赛场馆如何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张利一直思考和讨论的问题。这些赛时供运动员使用的竞赛场馆,要融入日常百姓生活,使其在赛后能被更多地亲近和使用,而非仅作观瞻、拍照。

  以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为例,张利团队对其做了“冗余设计”(即余度设计技术),在大跳台和标准跳台的两侧都做了自上到下贯通的台阶。这些不是竞赛所必要的,但却正是基于赛后综合利用的考量。赛后,这里将实现冬季可滑雪、夏季可徒步等户外运动,具备提供两个半小时慢行体验的能力。民众拾级而上能抵达场馆顶峰,且顶端较大的空间可供活动或享用餐饮等服务,让民众获得完整且丰富的运动体验。

  “把建筑的论文写到大地上,真正提升、改善人们的生活。”是张利多年不变的坚持。而北京冬奥场馆设计这篇论文写得如何,张利坦言要等待5到10年后才能得到检验。

  “冬奥会,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说道。

  12年“磨”出 港珠澳锋利一“剑”

独领风骚 树立建筑业界匠心典范

林 鸣 中国工程院院士、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在2021年11月18日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情况,分别选举产生6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其中,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当选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林鸣长期在施工一线从事桥梁、隧道、海洋工程等技术工作,他参与过武汉三桥、润扬大桥、南京三桥及港珠澳大桥等多项重大工程建设。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从2005年至2018年,林鸣历时12年主持了世界最长、综合难度最大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岛隧工程建设工作。作为总工程师,林鸣带领团队攻破无数难关,一起熬过无数个夜,10多年来,几乎每到关键和危险的时刻,林鸣都会像“钉子”一样,几小时、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钉”在工地。

  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的控制性工程。林鸣提出了将一组组巨型钢圆筒打入海床中,在圆筒中填砂形成陆域的构想。他带着专题组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外海钢圆筒快速筑岛技术方案。最后仅用221天,120个钢圆筒就围成了两个人工岛,节约工期两年半,减少泥沙开挖量近千万立方米,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成岛”的目标。而在港珠澳大桥沉管安装过程中,林鸣耗时4年率领团队与时间赛跑,迎战复杂的自然环境,先后攻克了深水深槽、强回淤、大径流等世界级难题。

  2021年9月,他还获得了第四届中国质量奖,受邀在揭晓评选结果的中国质量(杭州)大会上分享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科技与质量创新管理与实践。

  林鸣在桥隧工程一线工作40年,主持建成我国首条、世界最长跨海公路沉管隧道,主持攻克多座国家重点公路桥梁工程关键难题,是我国公路桥隧领域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的带头人之一,在岛隧技术自主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创建“模式、技术、方法”深度融合的工程管理体系,为我国公路沉管隧道跨入世界领先国家行列作出重大贡献。

  “砌”出来的“大国工匠”

独领风骚 树立建筑业界匠心典范

邹彬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建五局项目质量员、全国人大代表

  从小山村到人民大会堂有多远?从泥瓦匠到大国工匠有多远?“95后”小伙邹彬有答案。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通道”上,邹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出生在湖南新化县的一个小山村,邹彬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母到建筑工地打工,搅砂浆、搬砖头、砌墙,苦活脏活不挑。

  刚入行时,常被工友们笑“傻气”,因为当时工地上实行计量发薪水,砌墙越多工钱越多,但只要砌得不美观,他就推倒重砌。“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标准,才过得了心里那一关”——“工匠精神”那时就在邹彬身上悄悄萌芽。

  2015年,靠着练就的砌墙绝活,邹彬被中建五局推荐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一路过关斩将拿到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这一奖项零的突破。

  “为国出征,吃再多苦我也不怕!”回忆备战时日,由于读书少,他对几何知识、图形测算几乎无法理解,直接影响了作品效果。反复训练、强化理论课程8个月后,他终于能精确计算出各种图形数据。

  此后,邹彬被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聘为项目质量管理员,成立了“小砌匠”创新工作室。2018年,邹彬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是湖南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一员。

  “我要为建筑工人代言。”他说,如今的建筑工人不是古老的“泥瓦匠”,不是过去的“农民工”,而是新型建筑产业工人。在代表建议中,他提出要支持企业开办技能学校,完善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认证体系,拓展工人发展空间。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针对“三农”问题的这段话让邹彬备受鼓舞,“这与我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提到的‘推动农民工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变’‘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农民工的氛围,帮助农民工群体更好融入社会发展’等建议是非常契合的。”

  他盼望着,产业工人中,能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提升技能水平,成长为“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万丈高楼平地起,建筑工人们的美好生活,不正是这一砖一瓦砌起来的。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