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城镇建设> 正文

古巷承旧启新 为城市留下乡愁记忆

2022-10-13 10:54:36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作者:杨若男责任编辑:徐雨晨

  沙溪河畔,步入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巷,在青砖土墙间,探寻沙县记忆;在近邻家园里,上一节八段锦养生课;在创意小店中,吃一道特色美食。通过保护更新,提升周边业态,与沙县人的味蕾与记忆历久相伴的曲巷,走出衰败,成为居民拥抱新生活的幸福街区。

  变化要从2020年的夏天说起。这一年,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改造完成后的曲巷全新亮相。

  打通街巷后通道,合理化连接,形成公共空间;修旧如旧,保留砖墙、梁柱等历史元素,打通隔墙,拓展舒适的内部空间;将闲置老酒厂改造为近邻家园,设立城市管理大讲堂、物业纠纷调解室、城市管理网格员驿站,引导街巷居民参与共治共享。

  改造落幕,曲巷的蝶变故事却才刚刚开始。

  “改造不仅让巷子古香古色,也让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不少搬走的居民都搬了回来。”老街坊黄木英说。此次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街巷管线老化、楼体饰面脱落、配套市政基础设施缺损、安全隐患多、环境卫生脏乱臭差等城市管理问题。新增的近邻家园更是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社区活动。这些变化,让居民十分惊喜又倍加珍惜,自发保护起曲巷新环境。

  陈奇勇是一名八段锦老师,在社区的招募下,他每周都会在近邻家园,给附近居民教上一节公益课程。“大家积极响应,反馈也都非常好。”陈奇勇说。今年5月,在保留功能的基础上,近邻家园拓展功能成为人才驿站,可为青年人才在沙县就业提供一系列服务。

  古色古香的建筑和近邻家园中的各类便民服务,让曲巷逐渐成为市民游客青睐的休闲游憩之地。人流的涌入,让一些居民看到商机,自发地将闲置房屋改造为各种琳琅满目的小店,街巷的烟火气息再次弥漫开来。

  “盘活街区历史资源,创造美好的城市空间。历史街巷改造工程完成后,还有大量细节工作要做,这需要多方共同参与缔造。”沙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修复古城肌理,活化文化想象。近年来,沙县积极探索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沙县文化特色的活化利用之路。

  东门历史文化街区是沙县区仅存的一片保留相对完整的历史街区。宋至清年间,东门历史文化街区既是沙县主要的商业街道,又是当时进入县城的重要官道。整个街区至今仍保持着历史上两路九巷的格局,传承着沙县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深厚。

  2021年,东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启动。随着改造推进,建国东巷、文昌巷、新巷、谢厝巷,一条条静默于城市一隅的老街巷华丽蝶变,让这座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不断彰显青春活力。

  “在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展现沙县小吃等民间技艺及文化、闽学和多元宗教文化以及传承至今的传统商贸文化等特色。”沙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街区改造重点依托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植入文化、旅游、商业、休闲等多元复合功能,并通过整治环境、完善设施、提升服务等方式,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和历史演进,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里子”与“面子”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该街区改造的又一亮点。

  沙县区凤岗街道府前社区党总支书记林青霞说,改造街巷之一的池尾巷过去被称为“民间小吃街”,以豆干、烧麦、喜粿、米冻皮等沙县特色小吃著称。但是,巷子中的小吃摊点多为流动摊点且占道经营,占用居民出行空间,并影响市容市貌的提升。

  “现在的街巷,不仅成功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更在保留原有建筑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按照‘一巷一特色’的建设理念,打造出有特色、有品位的街巷文化,极大改善了商业环境,对加快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林青霞说道。

  林青霞认为,街巷硬件改造好,日常管理加强后,便引进了餐饮、茶艺、酒吧等新商业业态。目前,每条街巷都有几家网红店,老街巷与新业态碰撞,既活跃了街巷经济,又集聚了城市烟火气。

  沙县古街古巷的新生是福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缩影。通过修缮历史建筑、整治街道景观和精细化管理等措施,结合高品质步行街和商业区建设,福建省打造了一批批配套设施完整、公共服务完善、具有现代信息、承载老城味道和记忆的街区活力区域。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