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是市民步行出行的重要通道,是城市环境建设的关键空间,也是许多市政基础设施的载体。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聚焦市民的实际需求,对部分人行道进行改造升级,不断完善城市人行道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市慢行系统品质,为市民提供安全、连续、舒适、便捷的慢行环境,助力绿色出行。
编制方案 规范道路建设
为加强和规范城市人行道设计,合肥市组织编制《合肥市城市道路人行道设计指南》,对全市城市道路新建、改(扩)建工程的人行道设计进行了统一规范,明确了铺装材料的适用范围和铺装技术要求。
指南根据步行交通聚集程度、地区功能定位、公共设施分布、交通设施条件等因素将全市人行道分为一级人行道、二级人行道、三级人行道三个等级,量化明确人行道和路侧带宽度指标,提出差异化的设计要求和建设策略。同时,指南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障人行空间,强调人行道等级应结合沿线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根据人流量确定,与道路等级没有必然联系。道路等级相同,人行道等级可以不同,且同一条道路的人行道可以分段划分不同等级,保障良好的步行空间。
此外,在施工图阶段,一级、二级人行道应进行专项设计,内容包括各种材料(铺装材料、路缘石等)的参数要求、各种构件的设计详情图、铺装图案等,必要时一、二级人行道应出具效果图。相关负责人说,分级建设使得人行道能更好地串联区域公共空间,增强道路通畅性、完善街道景观,有助于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
完善设施 保障出行安全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合肥市的人行道整体建设管理较好,但部分区域也存在汽车占道、道路设施受损、树木绿化及道路杆线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合肥市组织工作人员对城区既有道路慢行系统缺失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摸排,根据摸排结果进行慢行系统梳理研究工作,提出完善城市慢行系统的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不断提升道路周边人居环境品质,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
由于自然老化、外力影响等原因,合肥市部分人行道护栏存在锈蚀、松动等情况。为此,合肥市于近期开展人行道护栏专项检查和治理工作,重点检查人行道护栏破损、漆面脱落、锈蚀、严重脏污等存在安全隐患、影响隔离功能发挥以及影响市容市貌的各类问题。同时,安排工作人员加强对一环路、二环路等重要道路上人行道护栏的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以便维修人员进行处置,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在检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将发现的人行道护栏锈蚀、松动、损坏以及缺失等情况进行定位、记录并拍照,整理后汇总上报,目前共发现60余处护栏病害,主要为锈蚀和局部破损。相关部门计划通过区域联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督促管理单位加大整治修复力度,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此外,针对机动车占用人行道这一问题,合肥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发现一起、处罚一起,保障人行道的通畅。针对流动摊点占用人行道经营等现象,合肥市落实定人定岗和日常巡查等工作方式,定期组织全市各区互查,及时通报、限期查处发现的问题。“我们将流动摊点占道经营作为城市数字城管平台的重要监测内容,做到及时发现、统一调度和快速处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类似情况将在4小时内处置完毕。
多措并举 优化慢行空间
近年来,合肥市相继完成了万泉河路、南京路等道路的慢行系统完善工作,对附属设施等进行改造升级,提升城市颜值、方便市民出行。相关负责人说,合肥市持续完善城市慢行系统,逐步改造城区人行道、提升人行道品质,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实施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优化道路空间资源,加强既有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优化,提升市政道路无障碍设施配备标准,完善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
同时,对道路方案中人行道设计内容进行精细化审查,以“高标准、严要求”提高设计门槛,为市民打造舒适的步行环境。通过定期开展整治“马路市场”、整治“露水市场”以及“还路于民”等专项行动,营造文明、和谐、整洁、安全的良好道路秩序,并加大对道路薄弱时段、薄弱区域的巡查频率,对重点区域、重要问题进行专项督导,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查处、逐一整改销号。
此外,为减少机动车对人行道空间的侵占、缓解停车难题,合肥市将提高停车泊位配建标准,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规范设置路内停车泊位;推进停车资源共享,盘活闲置停车泊位,提高利用率,并充分运用城区待建地、边角空地、零星地块等空间资源,拓宽停车空间,还路于民。
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的不断完善,不仅提升了合肥市的道路面貌,还保障了交通环境的质量,进一步规范了行人、非机动车的通行秩序,也推动城市管理向精细化迈进。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市将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在改善步行环境、骑行空间以及规范非机动车停车等方面采取措施,形成与市民近距离通勤出行相适应、与公共交通设施无缝衔接、与公共开放空间连续贯通的慢行系统。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