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城镇建设> 正文

厦门火炬高新区:力度大举措实 真金白银鼓励企业创新

2022-03-08 14:01:20来源:中国经济网作者:林露虹 管轩 刘清责任编辑:叶子文

  近日,《厦门火炬高新区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正式出台。这是一份含金量颇高、“干货”颇多的政策文件。文件共有八章三十五条,不少政策条款都有实质性突破。通过多个政策合而为一,有望在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做大做强、智能制造、产融结合、引才育才等方面释放可观的政策红利,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据悉,《措施》的所有政策将采取线上受理的形式,其中,半数免企业申报,切实提升企业和人才的获得感。

  【构筑创新高地】

  企业研发补贴

  最高增至300万元

  《措施》进一步完善创新支持和激励保障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尤其在支持企业研发投入、高水平孵化载体建设、高质量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力度大、举措实。

  聚焦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措施》强调着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火炬瞪羚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优化梯度培育体系。其中,提高对规模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力度,对首次认定者给予35万元奖励,重新认定者给予25万元奖励。

  为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措施》提出,将研发费用扶持比例由5%提高至7%,最高补贴额度由150万元增至200万元。同时,对“火炬高新区专精特新企业库的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火炬瞪羚企业”,扶持比例提高至10%,最高补贴额度增至300万元。

  在高水平孵化载体建设方面,《措施》提出,打造“专业、两岸、金砖”特色,对认定的火炬“两岸/金砖/专业”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强调培育成果的质量,引导创业孵化平台引进和孵化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

  同时,《措施》支持各级各类高质量创新平台建设。对获批各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最高可给予300万元补贴;对获评“火炬创新研究院”的,最高可给予800万元补贴。

  【促进提质增效】

  一批企业将享受免费智能制造诊断服务

  如何强化要素保障?如何激发企业增长潜力?与以往政策相比,《措施》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推动企业智能制造方面推出新举措。

  《措施》提出,持续实施火炬高新区技术改造补助政策,按照市区两级设备补助10%的力度,支持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不断增强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大亮点是,火炬高新区将增加增信资金2000万元,开展“火炬信易贷”业务,通过授信模型为园区企业精准画像,帮助企业在预授信额度的基础上,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并持续发挥火炬金融服务平台作用,继续用好“税易贷”“厂易贷”等金融服务产品。同时,火炬高新区鼓励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加快推进绿色节能助力产业发展。

  智能制造已成为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措施》提出,今年起,火炬高新区将开展智能制造评估诊断专项工作,选取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尤其是市场前景广阔且生产场地紧张的企业),招标一家高水平的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园区企业免费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实施路径。

  此外,火炬高新区将对年度工业产值较前三年最高产值的增量超过1000万元以上(含),且较前三年最高产值增长超1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实际增量部分的2‰给予企业奖励,单家企业奖励不超500万元。对年度产值首次达到规模以上标准并纳入国家统计联网直报平台统计的工业企业,则给予奖励10万元;对持续纳统满3年的,再给予奖励15万元。

  【厚植人才沃土】

  对新引进的工作满一年的博士一次性补贴8万元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措施》紧扣企业引才育才需求,聚焦提高企业人才质量提出相应举措。

  “为了加大全日制博士和理工科硕士引进力度,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措施》对2021年7月1日起新引进硕博士人才,按获得厦门市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给予1:1一次性配套补贴。”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有关人士介绍,这意味着到火炬高新区就业满一年的博士,可一次性获得8万元补贴,理工科硕士可一次性获得5万元补贴。

  火炬高新区还将着力推进基础人才招聘,鼓励企业提前进入高校遴选人才。通过持续推进共建式备案制就业实习基地,推动校企常态化对接交流,鼓励高校批量“打包”、企业批量“收包”,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践需求。学生到火炬高新区实习,最高可获得1000元/月的一次性交通补贴和最高3000元/月、最长6个月的实习实践补贴,企业每年补贴最高享20万元。

  企业赴外地开展校园招聘,也可获得差旅补贴。《措施》提出,鼓励企业参与火炬高新区组织的赴外地校园招聘活动,并给予应邀参加的用人单位不超过2人、每人50%的差旅补贴。此举意在提升线下引才服务品质,降低企业校园引才成本。

  《措施》还提出,支持企业与国内高校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培养高端研发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对于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双一流”本科生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0元一次性人才培养补贴。“我们将着力推进校企协同育才,以深化校企合作为抓手、以校企联合培养方式为创新着力点,促进高校教育链、人才链与园区产业链、创新链贯通融合。”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有关人士说。(本报记者 林露虹 通讯员 管轩 刘清)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