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幢危房,37万平方米建筑,涉及居民5000户,南京全市在册危房已全部完成治理。
“不让困难群众住在危房里奔小康”,南京创新思维,摸索出历史文化名城危房治理新模式,重新标注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的起点,有关经验被杭州、成都、苏州等兄弟城市学习借鉴。
治理新政让老职工告别“蜗居”
大车从旁边疾驰而去,老旧居民楼也会跟着“抖一抖”。3月6日,在秦淮区御河新村小区,79岁的原庆初告诉记者,他在这住了50多年,房子全成了危旧房。
这批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住房是砖混结构,内墙中空,稳定性很差。记者在楼道里看到,常年浸水的墙面形成大块水渍,部分墙面涂层已脱落。御河新村现有6幢危房,经鉴定属于C级险房,存在安全隐患。原庆初告诉记者,这里居住环境越来越差,经常外头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有条件的居民都搬走了。
去年8月,秦淮区向御河新村居民征询房屋翻建意见,同意率达98.4%。仅1个月,6幢楼共206户都搬了出去。很快,这里的房子会翻建成带有厨房、卫生间的新房。73岁的於水娟从28岁嫁到御河新村,就没离开过这里。“没想到临老了,还有机会住上一回‘新房子’。”她很期待。
3月5日下午,栖霞区燕子矶街道化建二村02幢原址的空地前,原来的四层厂居宿舍楼已拆除完毕,平整完的场地上竖着围挡,施工队的集装箱式板房已运抵现场。
“以为这辈子就只能住破房了,做梦都没想过这里会翻建新房。”眼看着平地即将起高楼,63岁的老职工江林达指着手机上的老房子照片,向记者回忆起以前的“蜗居”生活。那是中化十四建1970年建设的一幢职工住房,位于化新路幕府山东侧小煤窑上,共有24户住户。江林达一家三口就住在顶楼狭小的“单室套”里,一间卧室,既作客厅又作餐厅。逢年过节家里来了客人,坐的地方都没有,吃饭都坐在床沿上。向阳的走廊是共用的阳台,各家各户用来晾晒被子、衣服。
太平村社区党委书记陈斌介绍,这幢楼安全隐患严重,2015年被鉴定为C级危房,然而苦于没有合适政策,居民们只能“困”在危房里,直到盼来南京危房消险“新政”。
房屋出新以“留”为主
4幢二层小楼,白墙灰瓦,内部道路由小石块铺成,在南京树德坊,这些石库门式建筑成为街巷独特的风景。这里曾是民国将领陈调元旧居,是不可移动文物。
从树德坊1号进去,走上新装的木台阶到二楼,就是李愉生老两口的屋子。见记者上楼,李愉生打开话匣,掏出手机,翻出旧房子照片。支离破碎的楼梯、逼仄的厨房……看得出这幢楼垂垂老矣。包括这幢楼在内的4幢住宅均为C级危房,需要加固修缮。
2020年4月5日进场施工,8月完工。李愉生再见到老房子时连连叫好。“挑剔”的他在验房时,特地用卷尺量了房间两侧宽度,“误差就2厘米。”而过去一侧墙面倾斜5厘米。更让老人兴奋的是,终于拥有了独厨独卫。
该项目建设方负责人王咏介绍,这3幢楼的加固以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和原样式为原则,尽量恢复“石库门”风格,实现消险、加固和修缮并举。
南京市房产局局长蒋冰说,在册405幢危房情况各异,南京事先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制定“一幢一策”治理方案,以“留”为主,结合“拆”“改”。他表示,“拆”是下下策,这次治理一改过去“一拆了之”“大拆大建”模式,一定程度上节约资金,也丰富了城市形态,留下更多历史信息。
在秦淮区八宝前街72号,一幢富有现代感、红褐与淡黄相间的小楼格外醒目。这幢建于1954年的危房,经翻建后成为附近一带的“名楼”。
这里原是一幢砖木结构老楼,住了44户居民,最小的房屋面积只有16平方米,最大的也不过50平方米。设计者在调查走访时,居民反映要有独厨独卫。要想提高房屋宜居性,就要增加房屋面积。社区、街道花了很大功夫最终做通3户居民的工作,三层楼每层迁出一户,空出约40平方米,每户增加了2-3平方米面积,原来的筒子楼优化成套房,厕所、厨房一应俱全。
出新资金多方分担
3月6日上午,在鼓楼区新河二村,寒风中,10余名建筑工人正在紧张施工。房主郭志成老人兴奋地告诉记者,163号和164号楼的地基已完成基础垫层的浇筑,165号楼则施工到二层结构部分。今年上半年,这3幢楼翻建完工,下半年就可以住进去了。
这3幢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郭志成在165号楼住了40年,“墙上的水泥不停掉,房顶还漏雨。墙面开裂那都不算事,有的地方房梁和墙体都错开了,一碰上刮大风,我们不敢在屋里睡。”郭志成对过去的生活记忆犹新。“住上结实的房子”,成为这3幢楼48户居民的强烈愿望。
经鉴定,这3幢楼为C级危房。新和园社区党委书记王建平介绍,经过4个多月的征求意见,全体居民签字确认,对这3幢楼进行翻建治理。按南京规定,C级危房翻建要集资。市、区、产权人按2:2:6的出资比例分担,每户每平方米要交2400元。
一听要出钱,住户不干了。这里是单位“房改房”,当初居民买下时才几万块钱,现在翻建,要掏好几万,居民无法接受。有的居民问,改造危房是政府责任,为什么还要我们自己掏钱?居民议事会前后召集了二三十次,好多次区长到场和居民交流。164号楼有一户人家每天很晚才会回家。社工一连5个晚上等着他们回家,一次次耐心解释说明。最后居民们说,“没想到你们这么有耐心,再让你们跑,我们都不好意思了。”
钱从哪儿来,是危房治理一大难题。《南京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早已明确,产权人承担危房治理主要责任,翻建项目产权人可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相关费用。南京还从实际出发,要求各区对真正困难的群体提供救助,政府鼓励银行加入,为居民提供危改贷等金融服务,缓解居民资金压力。
今年2月11日,正是大年三十,163号楼的规划设计方案对外公示,不少居民从临时租住的地方赶回来看看。“有了公示方案,大家放心了,这个年过得踏实!”
告别危房,南京迈出一大步。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