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将叠合板、楼梯、墙体等部件在工厂内预制出来,在将按照标准生产的钢结构、门窗等“建筑零件”与预制的构件进行模块化拼装,最后在运输到工地进行现场搭建,类似乐高积木,与普通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施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多是以吊装作业、高空作业为主,因此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问题也是比较多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装配式建筑起步尚晚,没有得到完全的推广和普及,与之相应的管理规范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亟待形成安全体系化、制度化的管理,为此中国二十二冶装配式建筑分公司在安全管理中按照生产、运输、安装三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以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质量达标“三位一体”体系,将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形成风险辨识管控在前、隐患排查治理在后的“两道防线”,撑起装配式建筑的安全“保护伞”。
构件生产——瞄准“靶心”筑牢基点
施工现场是安全管理最直接、最切实的前沿阵地,守不住、管不好,那一切安全都会成为空谈。与传统施工相比,装配式具有复杂性、独特性,因为装配式施工的每一道工序对技术的要求、施工环境、施工机械及施工人员都是不相同的,施工材料、施工方法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它的独特性,而不同的工序都需要在预制生产车间内完成,这对现场的管理也提出了考验。
为进一步夯实安全管理的基础,公司坚持加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实现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前面,公司建立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缺陷等要素,对装置设施、作业环境、作业活动等进行系统的危险源辨识,并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危险源的调查、危险区域的界定、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潜在危险性分析,确定危险源种类及安全风险等级和类型,从高到低,分为“公司、车间、班组、岗位”四级,逐级分解落实到每级岗位和管理、作业员工身上,确保每一项风险都有人管理,有人监控,有人负责。
存放运输——建造“安全堤”把握关键点
预制构件存放与运输环节如果发生损坏将会很难补修,既耽误工期又造成经济损失,如果没有完善合理的存放运输方案也极易发生安全隐患,造成人员的伤亡,为此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装配式建筑分公司首先对构件堆场进行规划,划分区域,平整场地采用混凝土浇筑成型,周围用定型化防护栏杆围成一圈作为吊装区域,场外设置醒目的警示标牌,根据不同构件的不同要求确定存储方式,在充分考虑运输架的通用性的前提下,依据预制构件的重量和外形尺寸设计制作存储货架,按吊装和安装顺序分类存放于专用存放架上,防止构件发生倾覆,并严禁工人非工作原因在存放区长时间逗留、休息。
运输前,对运输路线进行勘查,对沿途可能经过的桥梁、桥洞、电缆、车道的承载能力,通行高度、宽度、弯度和坡度,沿途上空有无障碍物等实地考察并记载,制定出最佳顺畅的路线,并根据实际选择备选路线,依据水平构件、垂直构件的种类制作与之相匹配的带侧向护栏的专用运输架对其进行运输,以此来遏制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道路及施工现场场地不平整、颠簸等情况下构件发生的倾覆情况发生。
吊装防护——拧紧“螺栓”扣准要点
预制构件吊装是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关键环节,如果采用传统的吊运建筑材料的方式起吊,可能会导致吊点破坏、构件开裂,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公司根据预制构件的外形、尺寸、重量,采用专用吊架来配合吊装的开展,这样可以一方面构件在吊装工况下处于正常受力状态,另一方面工人安装操作方便、高效、安全。
每次起吊前,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安装作业区进行围护并做出明显的标识,拉警戒线,根据危险源级别安排旁站,严格对吊点进行重心检验,当所有的检验都合格后才能进行起吊。起吊过程中安排专人实时观察风力、风向对吊运中的构件的摆动影响,避免构件碰撞主体结构或其他临时设施。所有操作人员均持有专业工种操作上岗证,参与吊装的人员戴安全帽,穿防滑鞋,带工具袋,明令禁止在构件上堆放或悬挂零星物件。对施工作业使用的专用吊具、吊索、定型工具式支撑、支架等,进行安全验算,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查,确保其始终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
台塑董事长王永庆曾说:“一根火柴不够一毛钱,一栋房子价值数百万,但一根火柴可以烧毁一栋房子;可见微不足道的潜在破坏力,发作起来,其攻坚灭顶力量,无物能御。”对安全工作亦然,“认不清、想不到”潜在的破坏力足以摧毁整座安全管理的大厦,营造和谐的安全氛围,加强安全管理的投入,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或许是企业对员工最大的关爱。(徐静)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