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今年以来,南通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0.95万标箱,同比增长55.6%。喜人的数据背后,是我市善待长江,在发展中保护、在涵养中发展,探索出的一条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双优路”。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近年来,我市全面启动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把岸线腾出用于生态修复,统筹推进沿江老港区功能调整与新港区开发建设。3月1日起施行的《长江保护法》明确规定了长江流域绿色发展措施,其中就包括加强长江流域综合统筹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制定港口岸电设施、船舶受电设施建设和改造计划等。长期以来,我市港区一直按照绿色、环保、节能等要求,逐步提升绿色港口建设水平及管理能力,着力建设长江流域标杆性集装箱港区。
岸电设施全覆盖
靠港船舶力争应接尽接
通海港区码头上,体型硕大的集装箱货轮平稳靠泊后开始进行岸电接缆作业:以岸电供电代替传统柴油发电,既满足船上生产作业、生活设施等用电需求,又实现船舶靠岸期间污染气体“零排放”,此举有效减少空气和水体、噪声污染,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自去年2月1日交通运输部《港口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以来,市交通运输局全面加快港口岸电建设和使用步伐,陆续印发相关文件制度,部署推进船岸签订岸电使用协议等,明确岸电使用目标,规范岸电使用要求。截至2020年底,我市沿江沿海54家应使用港口企业共建设岸电设施142套,全部检测达标,实现了沿江沿海港口岸电设施全覆盖,港口岸电从过去的推广阶段全面进入常态化正常使用阶段,年度岸电使用量达1100万千瓦时,全省领先。
1月12日,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召开沿江沿海岸电使用工作推进会,要求港口企业切实增强岸电使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靠港船舶应接尽接,依法提供港口岸电;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岸电使用制度,完善企业内控机制;结合自身实际精准制订改进措施,迅速补齐短板弱项,切实提高岸电使用率,力争2021年度岸电使用率达100%。
打造洗舱服务示范区
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曾经,长江里充斥着的污水,导致鱼类和植被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治标又治本,洗舱站是防治船舶污染、共抓长江大保护的重要一环。长江沿线是我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带,每年航行在长江干线的危化品船舶不计其数。为保障运输安全,含有货物残留的污水必须通过洗舱站处理。
根据交通运输部《长江干线水上洗舱站布局方案》,长江干线江苏段首批共布设5座水上洗舱站,其中两座落户南通,分别为南通阳鸿石化储运有限公司、中化南通石化储运有限公司水上洗舱站。洗舱站通过自动化“洗涤”、洗舱水管线输送处理、洗舱油气尾气回收处置等方式,达到绿色洗舱,有效保护长江水体不受污染。我市两座水上洗舱站设计船舶洗舱能力各为600艘/年,均利用现有石化码头布置了一个3000载重吨级油品及液体化工品船舶泊位开展洗舱作业,同时在后方库区新建了一座洗舱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能力可达3万吨/年,满足前方洗舱产生的化工污水达标处理要求,为长江大保护再添新屏障,有效激发航运市场绿色发展活力。
下一步,我市将以“全标准化管理”打造南通洗舱样板工程,着力构建“一流绿色发展、一流设备工艺、一流制度管理、一流监管服务”洗舱服务示范区,为丰富完善船舶污染防治“江苏模式”贡献南通方案。
港口腾退复绿
“生产岸线”变“生态岸线”
距离苏通大桥下游两公里的通海港区,整齐堆放着各色集装箱,一座座高达数十米的蓝色岸桥巍然屹立于江边。世界各地的货轮在此靠泊,一辆辆集装箱运输车穿行其间,生产一片繁忙。
发展的第一步是保护。近年来,南通着力以绿色发展引领港口发展方向,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2018年,南通市区段狼山港区的集装箱作业区整体搬迁至下游新建的通海港区,把岸线腾出用于生态修复,统筹推进沿江老港区功能调整与新港区开发建设。根据规划,到2022年,通海港区集装箱年吞吐能力将达到200万标箱。
港口变迁的背后,蕴含着绿色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深意。港区按照绿色、环保、节能、科技要求,通过岸电系统、雨污水全覆盖系统、油改电系统等专项设计,做好船舶污染物接收和处置等,逐步提升绿色港口建设水平及管理能力,着力建设长江流域标杆性集装箱港区。
2020年通海港口集装箱业务量逆势上扬,数据显示,全年共完成箱量140.6万标箱,同比增长23.8%。公司成功跻身全国江河集装箱港口前三强。新年新征程,港区实现新年开门红。据统计,2月份通海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99万标箱,同比增长32.5%。百年老港焕新颜,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比翼齐飞的“双优”路。(朱蓓宁 严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