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江苏建设> 正文
徐州:看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如何破茧成蝶
2021-03-08 10:26:52 来源:人民网   作者:邬政  责任编辑:张响涟

  春潮涌动处,发展奋进时。牛年新春伊始,徐州坚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展开全方位布局。

  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三主”工作总要求的重要一环,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2月18日,徐州召开全市招商引资暨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吹响了新一轮抓招商、促开放的号角;2月19日,市委书记周铁根调研工程机械产业链发展情况,传递出徐州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发展、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道路的鲜明信号;2月26日,徐州召开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样板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大会,提出加快形成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营商环境竞争优势;3月1日,徐州“好人园”举行2021年塑像入园仪式,讴歌时代楷模、礼赞凡人善举、弘扬人间大爱,凝聚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徐州“大家庭”的精神力量。

  一系列气度不凡的大动作,凸显出徐州坚定不移重抓招商引资、提升开放能级的导向,凸显出徐州全力以赴扩投资、稳增长、调结构,矢志不渝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决心,更凸显出徐州奋力夺取“十四五”开门红、顺利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底气。

  大格局大气魄勇担新使命

  江苏省对徐州始终寄予厚望。

  今年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参加徐州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苏南苏中苏北是一个地理概念、不能成为一种固化的意识,地级市是一个行政等级、不能成为发展的能级限制,老工业基地是发展的特定阶段、不能成为路径的依赖。”2020年省两会参加徐州代表团审议时,省委书记娄勤俭要求徐州主动适应区域竞争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的规律,切实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2019年省两会参加徐州代表团审议时,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徐州要根据所处的阶段方位和具备的优势条件,重点抓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国际陆港建设等工作。他还特别指出,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登高望远,切实摆脱“地级市思维”,破除传统“苏北意识”,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

  顺着这一脉络仔细梳理,江苏省对徐州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矢志不渝推进转型发展,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成为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这是徐州在新发展阶段最为重要的目标任务,也是这座城市在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应该承担的光荣使命。

  牛年春节上班的第二天,徐州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总结表彰大会,市委书记周铁根对全市上下发出了奋进的动员令:“在新的征程上砥砺前行,矢志不渝推进转型发展,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要加快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发展能力,持续深化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龙头作用,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实干奋斗闯出“中心城市”

  徐州的实践探索从未止步。

  2018年5月,徐州党政代表团赴河南郑州、四川成都、广东深圳和东莞学习考察;8月,赴陕西省咸阳市、宝鸡市、汉中市学习考察;11月赴河南商丘,山东枣庄,安徽宿州、淮北考察学习。

  2020年,徐州党政代表团走进无锡、苏州、南通三座城市,进一步深化南北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

  2020年,徐州举办了四次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现场推进会,足迹遍布全市五县五区,对数十个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现场观摩,对标先进、取长补短,激发争先进位的动力、竞相发展的活力,真抓实干、勇争一流在彭城大地蔚然成风。

  “区域中心城市不是领导封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自己干出来的。”这是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是否“众望所归”、是否“名副其实”,看的是城市综合实力够不够强,看的是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够不够强。

  过去几年,徐州大力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整合整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产业发展加速迈向中高端。去年,徐州新招引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突破50%,高新技术企业数是2015年的4倍,高新技术产业和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7%和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区域协同发展赋能中心城市建设

  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不仅可以携手区域兄弟城市共同走出行政封锁,突破利益分割,走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之路,打造命运共同体,共建淮海大家庭,同时有利于提升徐州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更好发挥协同发展的倡导者和区域合作“发动机”的作用,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

  此前,徐州就明确提出打造区域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四个中心”的目标任务,旨在提升城市首位度和聚合力。当前,徐州的目标定位已从自身完善向带动周边提档升级,以谋求整个淮海经济区的区域性协同发展的纵深空间。

  一张图、一盘棋、一股劲。推进协同发展以来,最美好的收获莫过于区域发展理念与发展格局的深刻重塑。通过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纾解痛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公交等众多基础设施开工建设或投入运行,一个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区域同城效应正在形成,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更加便捷、更加自由、更低成本的流动正在实现。区域内各城市立足各自特色,推动产业相促相融、协同协作、集聚发展,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的目标获得一致认可。区域内教育、卫生、体育、文旅、公积金等领域互动合作频繁,有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社会事业共建共享,持续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推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深度的融合,让老百姓从区域协同发展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中心城市要极化,要成为发展群,才能真正加快推进徐州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表示,产、城、文化、生态和枢纽,是中心城市必须具备的要素。这一观点与徐州提出建设“四大中心”的目标、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五大领域不谋而合。

  以人民为中心,以绿色为底色,以创新为动力,以机制为牵引,徐州市在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道路上脚步铿锵,热情满满,收获满满。一个引领区域协同发展的中心城市,正在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