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制造强省建设,江苏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江苏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实体经济。打造制造强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稳固国内循环重要地位、增强在国际循环中带动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江苏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的战略抓手。
蓝图已绘,由制造大省真正迈向制造强省的号角已然吹响。
新阶段
瞄准更高目标做出更好调整
“‘十三五’以来,江苏工业经济保持了健康平稳运行,保持了制造业在全国领先的位置,国际竞争力也进一步增强。”3月6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谢志成在发言中表示,下一阶段,江苏将按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谢志成的信心来自于江苏有这样的底气——纵观整个“十三五”,江苏无论是制造业的经济总量,还是发展质量,都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30条优势产业链整合效应不断显现,两化融合指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数字最有说服力:截至去年底,全省重点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5.5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超45%,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不断提升;已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省级试点中心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127家,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正加速构建;软件业务收入超1万亿元,省级示范智能车间超1300家,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进入“深融合”阶段……
不过,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产业链供应链存在中断风险,我省制造业领先优势在缩小、产业技术创新亟待突破、自主品牌培育仍需加力、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的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出来。
是挑战,也是机遇。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周毅彪分析说,当前,我省进入发展新阶段,从全球看,现在的产业竞争是全产业链的竞争、是价值链的竞争,也是整个产业生态的竞争。在这种格局下,江苏制造应有更高的目标,做出更快更好的调整。
“未来五年,江苏将全力打造具有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链,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江苏制造名企名牌,构建低碳清洁可持续的绿色制造新体系,塑造错位协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周毅彪说。
这也正是不久前我省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要求。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李侃桢在解读《纲要》时曾指出,“《纲要》既突出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培育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更强调了质量、效益和安全的统一,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江苏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能级。”
迈向制造强省的方向和目标既明,那么,立足“十四五”,加速构建“一基地”究竟该从何处着手?
记者注意到,今年1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就给出了清晰答案。他指出,江苏实体经济发达,产业体系健全,既是需求方,也是国内许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联结点。要把产业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发挥好,一手锻长板,进一步巩固制造业的基础和支柱地位,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着力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一手补短板,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质量提升行动,打通产业链的堵点断点,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循环畅通。
锻长板
集群强链助推产业体系自主可控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首要的是夯基。
先进制造业集群,正是江苏的“最长板”之一。去年7月揭晓的2020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初赛结果中,江苏3个集群脱颖而出。“今年我们希望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在产业规模占全国四成的基础上,实现产品绿色化、智能化,全力打造船舶制造‘江苏品牌’,推动国内船舶海工产业由‘造壳’迈向‘造芯’。” 回忆起竞赛结果,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蒋志勇依旧振奋。
其实早在2018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出台相关意见,提出重点培育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母”,增强江苏制造的整体竞争力。
无锡市物联网集群成为全国物联网产业先行者;徐州工程机械集群“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南京新型电力装备集群企业拥有多项世界第一的核心关键技术……几年来,江苏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快步前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集聚强劲动能。
“目前工信部已举行两轮初赛,江苏共9个集群入选,总数居全国第一,它们将代表江苏参加决赛。”省工信厅制造强省推进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更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
如何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质态?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建议,可以借鉴“链长制”模式,设立“群链长制”。比如,分别设置13位“群链长”,负责组织领导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产业链发展工作,定期召开链长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重大事项。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更可以整合力量攻关关键技术,提升江苏制造业的品质。
不仅要“集群”,还要“强链”。
江苏经济体量大,产业类别丰富,拥有完善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这也是从江苏到全国在疫情中快速复工复产的主要原因。但这场疫情也深深提醒我们保持经济韧性的重要性。由于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我省大多数产业链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占据低端位置,对关键环节缺乏自主权和控制权,随时存在“断链”的风险。稳定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去年12月底,江苏出台“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根据计划,我省将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用三年时间,重点培育50条具有较高集聚性、根植性、先进性和具有较强协同创新力、智造发展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重点产业链,做强其中30条优势产业链,促进10条产业链实现卓越提升。
今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体现出我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有层次有步骤地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的决心。
“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包括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自主可控。其中需求侧自主可控主要指由于拥有强大的市场力量而形成的产业影响力、竞争力和控制力。”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闫东升表示,江苏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庞大的市场基数,正是实现“产业自循环”的基础。供给侧的自主可控则包括产品、产业生态环境、关键核心技术等要素的自主可控等,目前尤其是要素层面的自主可控相对较难突破,需更多发力。对此,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在江苏,一个不争的共识是:创新,依旧将是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江苏产业和经济发展中最核心的关键词;无论“集群”还是“强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势在必行。
“江苏制造业只有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高新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与主流前沿技术相结合,与信息化和服务业相结合,不断提升制造业能级和水平,加快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才能真正提升‘江苏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马慧敏说。
补短板
把产业“断点”变为发展亮点
3月2日,无锡高新区发布“6+2+X”产业体系规划——包括发力打造物联网及数字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六大地标性先进产业,加速发展高端软件和数字创意、高端商贸和临空服务两大现代服务业,布局人工智能、氢燃料电池、第三代半导体等诸多位处前沿技术领域的未来产业。力争“十四五”末,这一产业体系的规模迈过“万亿级”台阶。
这样的雄心,正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江苏着力完善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循环畅通的缩影。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我省产业链供应链具有较强的韧性、完整性和稳定性,但部分行业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知识产权受制于人。打通产业发展的堵点、断点,就需要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对产业基础实施“再造”。
如何“再造”产业基础?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给出明确路径——加大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投入力度,强化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完善产业基础协同创新机制,构建高标准的产业基础体系,“大力突破一批市场需求大、质量性能差距较大、对外依存度高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深入实施高端装备赶超工程,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设备和成套装备生产能力”。
在高技术船舶制造业集聚地泰州,创新研发氛围日益浓厚。泰州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顾维中告诉记者,为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设备生产热情,该市确定在一批产业集群试点内,“引导专利权人达成专利许可协议,进而形成专利池,鼓励集群将专利池内的全部或部分专利转化为团体或联盟标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放眼全省,各地“夯基”的脚步正越走越实。去年底发布的“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我省还将实施超过50个“强基工程项目”。
如果说产业基础再造,是为补长短板、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垒下基石,那么,品牌赋能则是助力产业基础高级化加速实现的“催化剂”。在周毅彪看来,“要拥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江苏制造’名企、名牌,还需真正重视抓好领军企业的培育。”
工程机械制造领域的“明星”——徐工集团的成长,正是最典型的例证。“绝不要没有质量的规模,绝不要没有效益的速度。”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感慨,多年来,徐工集团的研发投入强度始终保持在4.5%以上,远高于行业标准,为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升级提供了关键动能,并进而成为徐工品牌走向世界的“敲门砖”。
品牌建设与质量提升互为表里,共同影响着产业基础高级化的效率。今天,在“专利+标准”的模式下,顾维中期待的最终目标,是推动更多优秀企业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比较优势的产品技术标准,进一步上升为国家与行业的标准,“通过大力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流企业做标准”,也早已成为根植徐工品牌战略的一项核心理念。标准,意味着行业话语权。据不完全统计,在26000多项国际标准中,由我国主导制定的不足200项,而我省主导制定的只有39项,占比仅为0.15%。对于一个制造大省而言,显然还有很大对标发展的空间。
“接下来,补长短板、聚力‘一基地’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布局,江苏将瞄准世界一流目标、实施‘百企引航’计划,对标世界‘隐形冠军’、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重视品牌建设,全方位塑造江苏品牌的新形象、新优势、新价值,大幅提高江苏企业和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周毅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