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江苏建设> 正文
江苏:发展枢纽经济 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03-08 09:48:46 来源:人民网   作者:朱璇 丁茜茜 梅剑飞  责任编辑:张响涟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江苏要围绕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坚定不移扩大内需,加快畅通经济循环,更大力度落实“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以交通、物流为重点系统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持续打造自贸试验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淮海国际陆港、通州湾新出海口等重大平台,切实发挥好东西双向开放的大通道作用,加快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十三五”时期,江苏就着力谋划、推进“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对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十四五”时期,在更高起点上持之以恒推进、不断提升建设水平,并将“一中心一基地”拓展为“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是江苏率先探索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协同融合,优化枢纽城市布局

  3月7日清晨6时35分,南京市民汪至不紧不慢走出家门,到胜太路地铁站坐1号线前往南京南站,乘7时20分D2373列车前往合肥出差。“南京的高铁线路越来越多,出行算好时间就行,非常便捷。”汪至说,40多分钟到达合肥南站,出站就是另一座城市了。

  4条地铁线交汇,S1号线与禄口机场相连,高铁、长途客运、地铁、公交车的无缝换乘,城市候机楼和旅游集散中心提供机场巴士、旅游集散等一站式服务……在南京南站综合客运枢纽站,每天都有很多乘客在此中转换乘。

  日前发布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江苏将优化枢纽城市布局,立足城市区位特征、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以多种基础设施协同融合为重点,构建高效集成、联动支撑、功能各异的多层次枢纽城市群空间布局。

  近期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其中,提到了建设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20个左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对比此前国家发布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本次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2017年15个城市版本上,增加了包括南京在内的5个城市。

  联接枢纽与枢纽之间的,是一个个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路通道。沪宁杭合形成“一小时高铁交通圈”;禄口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建成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开辟国际(地区)客运航线35条……南京正因交通发展,不断散发出蓬勃活力。

  “‘十四五’期间,南京将重点聚焦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交通强国先进示范市两大定位,更大力度‘强枢纽、强网络’,构筑高品质、高效率的运输体系。”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罗睿表示,未来5年,南京将围绕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重要枢纽机场,建设南京禄口机场空铁联运枢纽,推动扬镇宁马、宁宣高铁线路引入机场。并将全力构建一体衔接的多层次轨道网,完善直连全国的高速铁路网。

  不只南京,枢纽城市布局正在江苏各地逐步铺开,苏州-无锡-南通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徐州-连云港-淮安综合性物流枢纽,常州、泰州和盐城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等布局正同步发力。

  铁路具备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环保等诸多优势,在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中处于骨干地位。对南通来说,2020年的年度热词一定有“铁路”二字。2020年7月1日,沪苏通铁路开通运营,南通至上海间铁路出行时间从3.5小时左右压缩到1小时6分钟左右,标志着南通正式加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2020年12月30日,盐通高铁通车,江苏沿海铁路大通道贯通,完善了长三角铁路网,串联起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苏中、苏北地区与上海等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

  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周建飞表示,到2035年,南通将依托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和南通新机场空铁枢纽,全面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与上海、苏州、嘉兴共同打造成以上海为核心的“1+3”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2019年,国家发改委与交通运输部共同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江苏有南京、无锡、苏州、南通、徐州、连云港六个城市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

  “‘十三五’时期,连云港海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功能大跨越,‘大港口、大交通’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从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向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迈进。”连云港市副市长陈书军表示,“十四五”时期,连云港将立足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定位,到2025年,基本建成“东西双向、海陆互换”的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形成“大港口、大通道、大网络、大运输”的海陆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格局。

  “‘十三五’以来,江苏枢纽建设加快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分布逐步均衡,建成综合客运枢纽32个,较2015年增加17个,设区市实现全覆盖。县级节点覆盖率由2015年的19.2%提高至41.5%。建成百亩以上货运场站120个,其中公铁、铁水、陆空型多式联运场站25个。”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说。

  配套衔接,着力发展枢纽经济

  春暖花开时节,南京龙潭港港区四期集装箱码头,百万平方米的货场堆满了五颜六色、大小不等的集装箱,岸桥吊机起起落落,拖车在堆场和码头间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临港产业聚集态势正加速形成。目前,龙潭国际综合物流集聚区已完成苏商保税物流、联讯综合物流、京亚供应链、安宏基物流等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营。今年1月,龙潭港集综合交通疏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港龙潭港区铁路专用线工程建成,有效提高了龙潭港国际运输服务能力,推动了港口物流服务转型升级。

  随着南京“连长江、通欧亚、对接沿海、辐射中西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不断加快,港口物流成为南京融入全球竞合格局的重要支撑。“龙潭港区是长江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专用集装箱港区,是南京地区国际集装箱进出口的唯一通道。”龙潭港区铁路专用线指挥长张金康表示,龙潭港将重点发展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运输,并依托良好的深水岸线资源,发展临港产业、物流业,服务后方开发区的发展。

  未来5年,南京将通过打造经济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从“公铁水空”四方面多式联运角度统筹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区域、国内、国际循环体系,提升交通运输集聚高端资源、支撑产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综合效应。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将依托重要节点布局一批枢纽经济区,促进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产业发展配套衔接。发挥现代机场群作用,依托重点港区,加强与腹地产业联动,推进高铁枢纽转型提效,因地制宜打造城市综合体、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和现代快递产业园。

  枢纽经济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各区域在重视机场、铁路、港口等有形的交通枢纽建设的同时,正洞悉枢纽经济发展的时代变化,扭住硬件设施、产业布局、制度环境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淮安曾是“南船北马”枢纽要冲。今年1月,淮安涟水国际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全面完工,成为两条高铁开通后,淮安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枢纽新城的又一件大事。近年来,淮安积极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公、铁、水、空”统筹发展、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淮安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

  “天马电商产业园就是被淮安枢纽优势吸引落户的。”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副主任赵广文介绍,该电商产业园位于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总投资5亿元。近年来,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主攻重特大项目建设,已有100多家电商企业入驻,“淮安正在成为全国、全省物流产业链上的重要节点。”

  沪苏通铁路开通、南沿江铁路在建,“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成为太仓的鲜明标识。依托上海优势资源,太仓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淮安的发展之路。基于枢纽门户城市定位布局,近年来,太仓致力于推动沪太两地交通、产业、科技、医疗等方面全方位合作。随着沪工机器人、复星复游城等一批优质项目成功落地,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苏州研究院、同济大学太仓高新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相继落户,教育、医疗、生态环保等民生共建项目深入推进,太仓形成与上海互为协同、相互配套的合作体系。

  太仓市委书记沈觅表示,太仓正积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加快构建“5+1”铁路网络,全力打造苏州对接上海重要枢纽门户城市。

  交通运输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一段时期以来,我省统筹推进以大容量公共交通运输为主的客运体系和以集装箱运输为标志的货运体系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格局;加快国家级通道和枢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快速流动;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和现代交通市场体系,助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发展枢纽经济,必须善用“枢纽”,及早谋划,做好产业发展文章。业内人士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用好用足“区域性枢纽”这一优势,各地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点,优化资源要素时空配置,积极布局物流、电商、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对物流速度要求较高的先进制造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做大做强枢纽经济。

  对标国际,推进经济循环畅通

  3月6日,连云港港码头,一架架龙门吊把靠港货轮中的集装箱吊起放入货车中,货车快速行至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装车线,集装箱再次被吊装至中欧班列上。“如今,‘船车直取零等待’模式让货物流转速度更快了。”在码头负责装卸指挥的陈 军介绍,一个过境集装箱从船上卸下到装上火车,前后不到15分钟,全流程“零等待”。

  目前,连云港海关打造的中欧班列智慧监管平台,将铁路、港口、场站、理货等信息与海关系统自动对接,实现了中欧班列全流程无纸化监管。企业只需通过电子平台就可以一键订阅中欧班列货物通关状态。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这其中需要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建立,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重要战略枢纽作用。

  南通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张二震注意到,“全球”“国际”“世界”是“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的定语,“这蕴含着通过推进高水平开放实现这一建设目标的战略思路,也是江苏开放型经济加快从‘体量优势’向‘质量优势’、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建设开放强省的具体部署。”

  作为开放大省,江苏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多,拥有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全国领先。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宏指出,“十四五”期间,我省要坚定不移地放大开放优势,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构建与更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接轨的制度型开放优势,引导南京、苏州等城市参与更高层级的全球城市竞争和合作,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在全国率先建成开放强省,使之成为建设“一中心”“一基地”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动力。

  “‘枢纽’的建设,离不开高水平开放。”张二震表示,自主创新是以开放的思路、市场的办法集聚和配置各类要素,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才能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当然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尤其是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江苏要紧抓机遇,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提供制度保障。”

  江苏自贸试验区作为更高层次的开放试验平台,目前已探索实施全国全省首创改革举措60余项,形成115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项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第一批“20+20”经验案例在省内复制推广。“南京片区将聚焦提高制度创新策源能力,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抢抓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投资协定等新契机,以重大项目、关键举措的有效实施,在服务业开放、开放协同创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探索,着力提升片区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与高端要素配置能力。”江北新区自贸区综合协调局负责人表示,目前南京片区正依托“121”创新社区、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建设,加快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同时不断提升区内高端创新平台建设速度,有效汇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

  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是我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的重大项目。

  “示范园将抢抓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机遇,顺应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合作、整合利用全球要素资源的发展需要,推动江苏优势产业、产能、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加快构建一体化跨境产业链体系。”中江国际集团副总经理、江苏海投公司董事长郑一敏介绍,同时,充分发挥我省园区建设管理经验丰富的特色优势,在境外园区投资机制、运营模式、管理体制、盈利发展等方面走出一条彰显江苏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我省不断挖掘与韩国等东亚国家地缘相近、经济互补性强,产业链、供应链联系紧密等优势,深化经贸合作。今年以来,全省首批认定7家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将推动深化与日韩合作,构建产业、科技、贸易等多领域开放合作格局。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从优化全方位开放战略布局、加快外资外贸提质增效、赋能开发区创新提升发展三方面精准发力。”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包括,加快外贸创新发展,支持外资企业向功能性机构和区域性总部转型,更多融入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发展根植性;对标RCEP、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强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离岸贸易等重点领域政策研究;推动自贸试验区开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等制度集成创新,推进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放大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