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厂房变身科创载体 产城一体超百万平方米
硅巷成主城“创新强磁场”
近日,2020年城市硅巷绩效评价情况揭晓,白下高新区获得1000万元,玄武区和鼓楼区分别获得800万元奖励资金。这是南京市首次对硅巷进行绩效评价并发放奖励资金。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南京坚持“无边界”理念,在玄武、秦淮、鼓楼等中心城区探索建设城市硅巷,形成一批超百万平方米产城一体的创新集聚区,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增添新的增长极。
闲置厂房变身科创载体,引来年轻创业团队
秦淮区蓝旗新村北区,一大片的居民楼中间,“藏”着六七栋古色古香的小楼。这里原是5311厂的老厂房,因厂区外迁已闲置多年,如今这里有了一个洋气的名字——秦淮硅巷国际创新广场。
在创新广场2号楼2楼,南京未来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杜冰正带着小伙伴攻关研发物联网边缘计算新设备。这是个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落户秦淮硅巷国际创新广场仅一年,就签下了1500多万元合同,今年计划实现营收4000多万元。
“创业过程中,我们在南京城转了一圈寻找落户地点,最终看中了这里。”杜冰向记者说起原因:位居主城,生活配套非常方便。因为年轻人多,公司在附近的居民小区租了几间房作为员工宿舍,步行几分钟就能来上班,中午还可以相约寻觅巷子里的美食。
秦淮硅巷国际创新广场是白下高新区建设的硅巷核心区。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南航、5311厂、金城集团等一批大院大企外迁,闲置下来一批厂房。秦淮区通过“老厂房+”模式,打造城市硅巷,已经盘活54万平方米的闲置载体,新增科技型企业440多家,完成亿元以上签约项目10个。
政府搭台盘活资源,一站式满足创新需求
南京的硅巷不仅是“无边界”的园区,更是一个个活力社区。
去年初,白下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将原园区服务处与金陵智造创新带工作处合并组建为秦淮硅巷部,全力助推硅巷发展。
秦淮硅巷部的办公地点就在秦淮硅巷国际创新广场。硅巷部副部长张志英介绍,创新人才对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健康医疗、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的开发区、工业园区难以满足,而在秦淮城市硅巷,政府和高校、企业联动推进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对外合作、生态创新,把优质的创新载体融入城市高品质生活,增强创新资源的集聚度、提升创新生态的成熟度。仅5311厂几栋旧厂房的改造,政府就花了8000多万元。
南京六季光电技术研究院是主动找上门的。这是一家依托南航“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总经理梁景原告诉记者,政府统一改造后的厂房拎包入住,尤其是这里和高校一墙之隔,共享的实验室设备近在咫尺,硅巷把所有后勤问题都解决了,团队只需要心无旁骛做研发、闯市场。通过市级备案还不到一年,六季光电就成功孵化10家高科技企业。
整合改造主城区的老校区、老厂区和传统街区,配置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功能——这批城市硅巷产城一体,推动“存量空间”释放“增量价值”,人才、资金纷至沓来,成为南京创新生态建设的试验场。
在玄武区蒋王庙,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搬迁后留下的老办公楼被打造成骥谷科技产业园,深圳小兵智能科技、数海信息、投石科技等多家高成长性企业纷至沓来。
鼓楼区智梦园硅巷内,政府引入5G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赋能园区建设,已集聚以亚信科技、三百云以及边缘智能研究院为代表的众多科技型企业。
截至目前,全市备案硅巷载体面积达到102.85万平方米,备案载体共计32家,其中白下高新区11家38.69万平方米、鼓楼区7家31.15万平方米、玄武区14家33.01万平方米。
从增量到提质,打造老城创新磁场
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和深圳粤海街道等地区实践表明,空间上的集聚极大促进了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形成明显的知识、人才、科技溢出效应。
从2019年市委一号文首提“硅巷”,到2020年市委一号文完善硅巷建设标准,再到2021年市委一号文再次明确,鼓励高校院所利用闲置校区、厂区建设城市硅巷,完善人才公寓、商业设施等配套。南京硅巷经济正从“增量”到“提质”。
“目前全市硅巷载体面积已超百万平方米,开展绩效考评,目的是激励硅巷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高新区管理处处长舒培浩介绍,首次对硅巷绩效进行考核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创新布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创新生态等。细化为具体指标则包含当年新增备案面积、硅巷主导产业集聚度、硅巷基金设立及数额、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情况、当年亿元以上签约项目数等。下一步将继续按照2021年市委一号文要求,修改完善评价办法,例如增加在人才公寓、商业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在考核评价周期上也逐步向全市各类考核匹配。
今年,我市计划新增硅巷载体面积30万平方米,同时,搭建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对接平台,进一步加快特色硅巷建设,举办高质量硅巷专题招商活动,推动硅巷成为主城发展最强劲的创新磁场。(南报融媒体记者 毛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