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建工集团(以下简称“上海建工”)发布2020年度业绩快报。快报显示,上海建工以营收2310.05亿元、同比增加12.41%的成绩,继续稳居中国建筑业头部企业阵列,展现了这家新晋“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韧劲。而在此前,上海建工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稳健增长。在上海建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看来,这与企业自“十一五”至今一直秉持的“核心能力建设”理念息息相关。
转型,是上海建工提升核心能力的关键秘诀。“在‘十三五’期间,上海建工坚持对标国际一流企业、聚焦核心能力建设,保持了高质量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徐征说。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建工站在全新起跑线上,将进一步推进“1+7+X”的全国市场布局,持续服务国家战略,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让前瞻性战略布局、对于新兴业务的追求和崇尚技术的企业文化,继续促进企业茁壮成长。
全国布局:走深与走广
在上海建工看来,业务创新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国家和市场需求。瞄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雄安新区建设、海南自贸港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战略,上海建工的步伐遍布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150多座城市以及“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
●全产业链联动
把工程覆盖到当地远远不够,更要走好、走实、走深。在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上海建工不断优化和调整市场发展布局,从单兵单个业务板块“抢滩登陆”发展到集团军全产业链“立体作战”,全产业链优势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江苏省南京市南部新城,国内首座大规模固定式渣土资源化利用厂投产运营。它能将渣土批量处理后作为筑路材料用于道路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这个项目中,上海建工不仅发挥了施工能力,而且展现了“深藏不露”的强大设计能力。
由于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行业发展潜力不断显现,上海建工将其视为成长发展的新空间。上海建工积极锻造全产业链,在污水和污泥处理、环境综合治理、土壤修复、固体废物处置、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等绿色产业方面持续发力。
●“十年磨一剑”
“立足上海、走向全国”,这一理念如灯塔指引上海建工找到实现稳步增长的新道路。十年磨一剑,上海建工全国化战略不断深化,提前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上海建工在全国无数超级工程中,留下了作为“基建巨头”的身影。
在上海,上海建工参与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花卉博览会、电竞S10赛事、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足球赛等配套工程建设;承建的张江科学城“科学之门”、徐家汇中心、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硬X射线超深基坑等工程,屡创或刷新建造纪录;建造的华力12英寸先进生产线建设项目、和辉光电第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上海光源线站,助力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和科创中心建设。
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建工形成了全集团、全产业、全覆盖的格局。一系列地标工程相继落地,包括西湖大学云谷校区、长三角路演中心。投资建设的建筑构件产业化基地、湖州新开元石矿,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一展建工人的气质和工匠精神。上海建工建造的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管理区旅检大楼高速优质落成,凸显出其强大的建造能力和拼搏精神。在华南市场,通过承建星河雅宝双子塔、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大学西丽校区等标志工程,进入当地主流市场。在海南,承接的美兰国际机场、未来产业园、西部中心医院等项目,展示出集团在交通、科创、医疗等各类建筑施工中的综合实力。
对于上海建工而言,全国化战略将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企业纵深发展。据了解,“十四五”期间,上海建工国内市场格局从“1+5+X”变成“1+7+X”。从今年开始,将深度参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融入地方主流市场,并不断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管控能力。
新兴业务:延伸与联动
在上海建工看来,建筑是有生命的产品,且生命周期较长,只有从前期策划、咨询设计服务、投资建造再到运行维护乃至更新改造全流程提供服务,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价值。以此为引导,在“十三五”期间,上海建工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生态环境、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等新兴业务发展迅猛,逐步走在了行业前列。
●加大投入形成先发优势
新产业和新技术在培育成长和产业化过程中,可以成为新的规模增长极和利润增长点,但只有率先占有市场,才能拥有可持续增长的空间。在新业务布局方面,上海建工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投入量连续多年递增。
遵循“不停航、不停业、不封路、不拆迁”理念,上海建工深度参与城市更新。上海外滩片区超过70%的老建筑经上海建工修葺一新。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上海建工打出了市场品牌。城市更新业务每年约有500亿元的业务增量。
最近几年,上海建工相继收购浙江省水电建筑安装有限公司、上海格林曼环境技术公司,与头部企业合资成立上海琸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和上海琸源水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在土壤修复、水系治理、水利工程等领域打开了新的市场。
●产业链深化协同与延伸
“十三五”期间,上海建工的工业化建造技术取得新突破。例如,成功试生产超高性能混凝土预制幕墙挂板,30米级双T梁成品通过验收并投入批量生产。旗下上海建工建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高性能、环保型混凝土等新材料研发领域保持行业领先。
另外,对于上海建工而言,产业链向建筑服务新业态进一步延伸,是其从承包商向服务商转型的关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今,电子商务、建筑技术服务、建筑设施设备智慧运营和维护、城市道路养护、轨道交通车站维保、融资租赁、核能建设等新业态,逐步成为上海建工向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转型的重要支点。
2020年,上海建工进入了一个全新领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的实验堆安装技术研发,推进TMSR的技术发展和产业链布局。包括核能工程在内,大数据计算中心、高速磁浮调试线、国产首制大型邮轮、海上风电项目等新基建建设已经成为上海建工“十四五”期间的又一新兴业务。
技术驱动:培育与创新
总建筑面积约14.5万平方米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期)项目是由上海建工建造的。在建造过程中,上海建工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和预制拼装技术,从打桩到厂房结构完工仅用了6个月,充分展现了“上海速度”。这样的超级工程,背后是强大的体系支撑。作为业内第一个建立“中央研究院”模式两级研发体系的企业,上海建工连续多年加大科研投入,使得创新体系和研发水平站在了行业高点。
●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建工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取得一批行业领先的新成果。
过去5年间,上海建工在科技创新方面累计投入272亿元,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9项,课题数量大幅增长,涉及领域范围也取得新突破;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76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累计获发明专利近950项;编制完成国家和行业标准60多部。
对公众而言,培育技术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能更快、更好地体验到高质量配套基础设施。2019年,沪郊第一座全国A级剧场“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建成运营。完成这样一座高标准、多功能剧场,一般需要4年以上时间,但是“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从方案策划到竣工交付仅用了2年零9个月。这是因为项目承建单位上海建工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建造,在节约建设时间的同时也降低了建设成本。据介绍,未来,数字化和工业化技术每年分别可带来500亿元、600亿元的业务规模。
●科研成果要具有“显示度”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唯有主动拥抱变革,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能力的科学发展路径,才能赢得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
“十四五”期间,上海建工将继续以世界一流、中国领先为标准,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赋能数字化、工业化、绿色化发展,确保三者处于行业前列,巩固传统核心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确保在专项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水平“显示度”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