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与上海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城市“双碳”行动研讨会举行。
低碳领域的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经济发展与低碳转型该如何抉择,碳资产该如何变现,绿色基建项目钱从哪儿来进行了讨论,为城市实现“双碳”目标谋大计。
城市是落实“双碳”的重要载体
“双碳”作为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其理念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
今年9月22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局。
城乡建设领域是碳排放的大户,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碳排放占比预计还将呈上升的趋势。当前,城乡建设领域面临着比较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
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副院长陈芸华在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建筑能源消费总量逐年上升,消耗的水泥、玻璃、钢材分别占全球总消耗量的45%、42%、35%。研究显示,我国建筑每年拆除量接近建筑存量的1%,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约20亿吨,城市资源化利用率仅为9%,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日趋严重,这些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10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到,城乡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住房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仍存在整体性缺乏、系统性不足、宜居性不高、包容性不够等问题,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尚未根本扭转。
据业内人士介绍,“双碳”战略下城市作为重要载体,特别要加快低碳转型,因为城市是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战场,承载一半以上的人口和90%以上的GDP。与此同时,城市还消耗了80%以上的能源资源和碳排放,是环境污染的重要阵地。对于中国来说,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更为迫切。
上海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燎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个行业通力合作,共同打造良好的低碳生态。但同时,“双碳”目标又将分解成行业或地域的具体指标,需要共同努力去完成。城市作为我国决策执行的基本单元,是落实“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主体,也是“双碳”目标实现的最大应用场景。
探索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根本路径
在“双碳”目标的压力下,城乡建设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上述文件提出,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针对当前城乡建设中存在的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突出问题,《意见》还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建筑、绿色建造等方面提出了系统解决思路。
上述业内人士提出,实现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做好功能定位。产业经济高端化、民生服务高效化、终端能源电气化、电源结构去碳化、供需两端智慧化是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路径。
对于如何推进城乡发展绿色低碳化,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城乡发展的绿色低碳化核心是如何走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更少的资源和碳排放代价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民生高质量发展。“这个过程中应该避免大城市病的教训,从规划之初就要体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和要求,与此同时在建设环节和运营管理环节也应符合绿色低碳的新要求。”他表示。
张燎建议,从城市规划、绿色建筑、低碳交通、可再生资源与能源,到智慧城市等领域,都与低碳发展息息相关。除了单个城市,也需要倡导城市之间形成产业、能源、技术方面的协同,共同探索和推广低碳城市生态系统。
此外,他还表示,因为城市探索“双碳”路径时的基础条件和目标不尽相同,地方政府的“双碳”行动皆以地区实际情况为考量,这就需要国家层面在制定“双碳”目标和发展规划时,统筹考虑全国的整体情况,科学开展顶层设计,制定具体目标,关注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绿色金融助力城市双碳发展
城市“双碳”行动的实施必然会带来新的基础设施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过去十多年中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使得地方政府财政紧张,甚至有些城市已经没办法再支撑基础设施的投资。在这样的压力下,城市实施双碳行动的资金从哪里来?
对此,张燎建议,利用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社会资本等来支撑城市“双碳”行动。比如,基金、PPP、绿色债券、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等。同时,在低碳专项规划之外,还要做与之匹配的资金投融资的规划。
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亚太区CIO李耀表示,如何推动“双碳”战略,绿色金融确实是核心。绿色金融就是创新的过程,如何适应“双碳”战略、“双碳”行动,做出金融上的布局及创新是关键。
据悉,我国在2016年已经建立了绿色金融体系,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
交通银行总行公司机构业务部资产与行业管理部副高级经理朱闻昊表示,当前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还缺乏更强的针对性,未来需要积极探索发展。同时,还需要发展绿色债券、绿色ABN、绿色并购、绿色租赁、绿色银团、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保险等多元化金融产品,为绿色产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解决绿色项目融资难问题。(本报记者 苏艳蕾)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