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加码碳中和 绿色建筑助推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转型

2021-12-21 12:08:10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王婧责任编辑:黄静

  中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的确立,释放了全面绿色低碳发展的强烈信号。建筑业占全球近40%的温室气体排放及36%的能源消耗,处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存量建筑规模巨大,在此基础上每年仍然有20 亿平方米的新建建筑加入其中。在中国迈向碳中和的过程中,建筑业全面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2021年,中国以累计超过1.1亿平方米的认证总面积连续5年登上全球除美国以外的LEED 十大市场排名榜单首位。

  绿色内驱

  从经济效益到社会效益

  LEED覆盖了建筑全生命周期,帮助楼宇业主从建筑建造、设计、运营3个阶段解决“无法衡量则无法管理、无法管理则无法提升”的问题。而LEED最初进入中国是缘起外资企业为其在华租用的办公空间进行LEED内部装修认证。很多国内办公楼业主由此意识到,获得LEED认证有助于吸引在当时承租力强且能带来品牌效应的一批外资租户。

  绿色建筑的价值也逐渐凸显。根据仲量联行联合GRESB(全球房地产可持续性评估标准)发起的一项投资者问卷调查,全球大约85%的受访者认为绿色资产具备更大的升值潜力,平均持有期为9.7年,远远超过市场上大部分投资基金4—6年的持有期。同时,相较非绿色资产,接近70%的受访者认为绿色资产可达到更高的内部回报率(IRR)。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纳入投资决策。这也让大部分企业不再单纯地追求利润至上,而是开始讲究利润之上的企业三重底线,即除了经济责任,还有环境责任及社会责任。

  例如,港交所2019年发布的ESG指引,更严格地规定了企业ESG 报告的发布标准,对上市企业的碳排放、废弃物处理等都提出了量化的汇报指标。国内有大批房地产企业在港交所上市,他们每年都要完成ESG公报披露,绿色建筑认证就是其中一项相对契合的量化成果披露。

  此外,全球变暖加剧与极端天气频发,也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重重风险。根据Geophy与Four Twenty Seven对全球范围内321家上市REITs旗下超过73500个物业资产的一份调查,其中35%的资产目前已经受到气候灾害事件的威胁,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地产资产价值最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因此,富有前瞻性的房地产企业将绿色建筑作为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可以实现兼顾资产价值与企业“三重底线”的双赢。

  政策扶持

  加速建筑绿色转型

  政策扶持也是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繁荣发展的助推器。

  自中国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来,政府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环保要求、招商引资等动因,通过强制或补贴等政策激励区域内建筑取得绿色建筑认证。2020年9月提出碳中和目标之后,生态环境部要求在“十四五”期间深化包括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低碳改造力度。

  这些政策在楼宇经济蓬勃发展的进程中,高效促进了区域内建筑标准的提升。

  例如,北京CBD核心区在其规划导则中就要求各地块满足绿色建筑标准。其也是国内第一个由政府主导、多业主共同开发背景下,获得LEED Neighbourhood Development(街区开发)金级认证的区域。同时,北京朝阳区在2015年将LEED认证纳入绿色建筑激励计划。截至目前,北京CBD共拥有25座甲级写字楼,其中的16座写字楼已经获得LEED认证,占比64%。超高的LEED渗透率,让北京CBD成为国际上写字楼“绿化”程度较高的CBD之一。

  变革进行

  绿色金融潜力巨大

  随着金融市场“负责任投资”理念的不断深入,从金融领域促进经济绿色变革的呼声成为主流。

  以绿色债券市场为例,从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发行第一笔绿色债券,到2020年,全球绿债发行额已超过2900亿美元。即使受到全球疫情的影响,这一数据依然比2019年上涨9%,凸显了可持续金融的巨大增长潜力。

  建筑是全球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的第二大板块,仅次于能源。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数据,2020年全球绿债发行的26%投向建筑业。就中国而言,根据保尔森基金会测算,“十三五”期间中国针对绿色建筑的投资总额超过1.65万亿元人民币。

  考虑到中国巨大的建筑量和全球领先的绿债发行市场地位,再加上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迎来政策窗口期,绿色债券对建筑绿色转型的支持更加未来可期。

  从2016年起,领展、太古地产、恒隆地产、当代置业、龙湖等房地产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等绿色金融工具融资,绿色建筑认证成为了帮助证明其绿色绩效的有力工具。

  领展报告显示,领展房地产绿色金融占集团总体融资约四分之一,未来有望占整个贷款组合比例大半数。同时,其绿色金融框架要求其发展中或运营的物业都拿到或即将拿到香港绿建环评或LEED认证。(王 婧)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