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边陲,崇山峻岭之中,一条钢铁巨龙向南延伸,在山水相连的中国和老挝之间架起友谊桥梁。这就是中老铁路,首条由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
这条铁路蜿蜒盘亘在云南南部高山深谷中,途经区域地形地貌变化大,工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具有高低热、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新构造运动、地热水环境等特点,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
自2016年4月,中交一航局挺进大西南参与了中老铁路玉溪至磨憨段19标的建设任务,至2021年10月,景寨隧道最后一块整体道床板浇筑完成,标志着19标的建设任务宣告完成,同时也标准着中老铁路全线无砟轨道板施工完成。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一刻,不禁让建设者们追忆起曾经挑灯夜战研究施工的疲惫与苦楚,一次又一次对抗软弱围岩的经历……
道阻且长
中交一航局中老铁路19标项目部负责人刘铁成介绍,19标段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境内,施工线路全长27.5公里,包含景寨隧道、曼木树隧道等6座隧道,隧道长约25.5公里,多为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
横断山脉重峦叠嶂,澜沧江水蜿蜒流淌,群山保留了大自然最美的风貌,也割裂了进出山区的道路。项目部生产副经理张晓华说,由于当地天气热、湿气重,许多人出现中暑现象,经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的职工被蚊虫叮咬后导致皮肤溃烂,痒痛难耐。
但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前期施工一样没有落下。施工人员每天早上出发,中午到达目的地,那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勘测人员常常顶着40多度的高温作业,在二到三米高的杂草中去清点树木数量。烈日炎炎,杂草丛中没有一点风,工作一会就会大汗淋漓;雨林中蚊虫肆虐,被咬之后奇痒无比,苦不堪言。而各个施工驻地,则分散在距离项目部几十公里远的大山上。
项目部在沿线组建三个工区,并在各洞口因地制宜布设9处前沿驻地,由于工点大多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山地雨林中,为保障物资供应,他们修筑近百公里施工便道,将整个工地串联成一道形似北斗的山岭走廊。
翻山过岭的便道最怕雨水和地质灾害,可雨林里偏就怕什么有什么。西双版纳5个多月的漫长雨季里,塌方、滑坡、山洪、泥石流,都对雨林中盘山而上的施工便道造成极大威胁。尤其是作为物资运输主线的1、2号便道,不足30公里的山路竟然分布了57处问题路段。
3年前,也就是2018年,他们遭遇了西双版纳地区50年一遇的特大水灾。
那年雨季从6月持续到9月,频繁发生的水害经常冲毁便道,严重影响了项目的施工进度。
为保障物料运输畅通,项目部科学设置物资中转站,安排专业设备和作业道班,对施工便道进行全天候维修养护。针对雨林丘陵特有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以网装块石堆砌代替传统挡墙,成功运用复合防渗土工布护坡工艺,有效强化便道上下边坡的稳定性,保障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水深火热
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孙钧介绍,19标段地处澜沧江断裂带,25.5公里正洞隧道、12.5公里辅助坑道,集结了软岩大变形、顺层偏压、突泥涌水等一些列隧道施工难题,堪称全线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标段。其中,水的问题一直与隧道掘进过程相生相伴,让建设者备受煎熬。
岩层多变、局部富水是滇南地质的普遍特点,加之软岩遇水软化,涌突成为施工的一道巨大难关。标段最大一次涌突发生在曼木树隧道内,当时在2分钟内竟冒出4000余立方米泥水。由于现场应对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水是产生涌突的“罪魁祸首”。防治涌突,预判是关键。项目部工程技术人员在系统研究围岩地质掌子面岩性的基础上,运用大地电磁法,深入开展隧道地质预报,同步引入超前取芯钻机,综合TSP法、瞬变电磁法、红外探水等多样化方式,全面精准掌握前方地质信息,超前研判破碎带、富水带位置与规模。
在工程建设中,他们开展超前预报845次,成功探测富水、断层等各类不良地质62次,纪实采取超前钻孔泄水、帷幕注浆等处置手段,为隧道施工的安全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
反坡排水是山岭隧道施工绕过不过的拦路虎,尽管对富水地质早有准备,一航人还是在滇南的“水帘洞”里遭遇了重重挑战。
由于洞内渗水严重,“淋雨”掘进成了很多掌子面的常态。特别是进入雨季,现场工人经常穿着橡胶连体服,在齐腰深的水里施工。
受地下水热活动影响,玉磨各隧普遍存在高地温现象,曼木树、景寨、勐松1号隧道的岩温常年在38度以上。“这股‘老汤’在发烧的岩层里煎熬了几万年,水温比体温还高,”施工员李彪介绍,“更讨厌的是喷浆时还会沾染混凝土、速凝剂这些‘佐料’,对皮肤腐蚀性很强。”
工程部长余漾的笑容里满是心酸,“换雨鞋时,你要是看谁套了两双袜子,那肯定是烂脚了,腿上身上灼伤都好处理,最怕脚上烂,影响走路,愈合又慢,穿两双袜子能保护伤口,里面那双就当是纱布了。”(王琦 于春光 孙元兴)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