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当好寒地黑土优势守护者 哈尔滨全力打造“绿色大厨房”

2021-08-31 18:02:05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郝欣责任编辑:黄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为引领,哈尔滨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三产”融合互动,奋力走上安全、高效、生态的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做好“加减乘除”

  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冰城实现绿色农业快发展,离不开黑土滋养。近年来,冰城努力做好黑土地保护和治理修复的“加减乘除”文章,让绿色成为农业生产的鲜明底色。

  “加法”——推动秸秆还田,增加黑土有机质。去年,宾县鸟和乡种植户郭强种了160亩玉米。“收割后我们都是将秸秆粉碎还田,给土地补补营养。”郭强说。在乡镇号召下,乡亲们还将秸秆还田与秋整地相结合,使耕地实现“黑色越冬”。

  “减法”——落实“三减”,持续保护黑土地。临近春耕,延寿种粮大户李阳购置了两台新型侧深施肥插秧一体机,既提高了化肥利用效率,又降低了对土壤的污染。他还在自家的田埂上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采用灯光诱虫,虫害减少了,农药就少用了。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三减”行动让农产品更绿色、更优质。

  “乘法”——推动农业工程落地见效。架起“天上河”,成就“稻香国”。刚刚插完秧,巴彦县松花江乡农户王利民走上田埂,扭开水龙头,手臂粗的水管内顿时涌出汩汩江水,很快,连片的稻田就如同一方方镜面,倒映出蓝天白云。新建的水利提灌工程通过二级泵站将松花江水位提升45米高,自流灌溉10万亩良田,这里种植的“稻花香7号”稻米,畅销江浙沪。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哈市高标准农田面积逐年递增,相当于为黑土地做“乘法”,保护效果倍增 。

  “除法”——转变耕种模式,科学规划种植。这几年,对于黑土地保护成效,宾县宾州镇新立村种植户魏德林有切身感受:“米豆轮作后,地是真有劲儿,玉米苗长得壮,比往年这时节高出一截儿。”

  通过推行耕地轮作休耕、保护性耕作替代传统翻耕、土地复垦等黑土耕地保护“除法”措施,冰城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让长期高强度利用的黑土地“喘口气”,在“养地”与“用地”间,优化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探索中破题。

  种养农牧相结合

  构建绿色循环农业新模式

  唱着欢快的歌,激起一片片水花,在延寿县六团镇东安村,“十八罗汉”下田了。其实,它们是一群可爱的小鸭子。“种养结合、鸭稻共生,我们村主打产品是鸭稻米,每年6月中旬就到了放鸭下田的好时候。”东安村党支部书记安爱学告诉记者。鸭稻田里学问不少,据测算,每亩田18只鸭子不多不少,效果最好,所以“十八罗汉”就成了稻田鸭的绰号。

  看似普通的小鸭,下了稻田本领可不小。“田养鸭、鸭肥田,鸭子可以直接除草、除虫,不用给稻田打农药和除草剂,鸭粪还成了稻子最好的肥料。”谈起村里的鸭稻田,安爱学很骄傲。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水稻摇身一变成了“鸭稻”,贴着绿色认证标签,连同鸭蛋一起卖出乡村,给乡亲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村里注册“东安泉”绿色鸭稻米品牌,每公顷水田增收3000元。

  “1+1>2”,这样的产业算式不仅在田间,也在畜牧场、蔬菜棚里得到验证。

  在宾县常安镇长岭村,一座座环保牛舍整齐排列,伴着阵阵牛鸣,玉米秸秆发酵场、有机肥处理棚里生产加工正酣。很快,一批批沤好的有机肥,就将通过大型农机抛洒进农田,为冰城的黑土地提供丰富养分。

  在宾西镇长青村“鱼菜共生”大棚里,鲟鱼、鲤鱼、鲫鱼自由自在地游弋,无土栽培种植槽里的芹菜、油菜、西兰花长势喜人。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这种绿色养殖模式,正在被复制推广。

  从传统种植业到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的循环农业新模式,不仅为种植大户、合作社增添了活力,还带动了绿色农业的纵深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链同构”

  搭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绿色粮食、绿色果蔬、绿色畜禽……蓬勃发展的绿色农业正成为黑土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等关联产业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正向着精深方向发展。

  “昊伟农庄”是哈尔滨玉米精深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旗下有真空产品、速冻产品、休闲产品等六大系列,包含50多个品种,其真空包装速冻玉米系列产品已通过美、欧盟、韩、日等国的出口有机认证,并获得国际品牌供应链系统认证,市场覆盖国内各大核心商圈城市。该企业研发创新脚步始终未停,依据各品种鲜食玉米不同的食味值,企业延伸产业链,由农产品加工向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转变,变身“果汁”的几款玉米饮品深受市场青睐。

  松花江中的鲤鱼、东北大豆腐和粉条“组团”登场,得莫利炖鱼成了冰城美食界“明星”,再搭配一碗香喷喷的方正富硒大米饭,别提多美了。餐桌上的精彩,成就了得莫利这座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得莫利炖鱼文化展馆,举办以鱼为核心内容的开江鱼节、美食节、冬捕节等活动,得莫利正在放大鱼文化,做强乡村游。

  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哈尔滨绿色农业正加快发展脚步。截至2020 年末,哈尔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达1058万亩。其中,绿色食品产品认证面积1025万亩,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33万亩;绿色食品标识认证6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33个。

  奋进“十四五”,哈尔滨坚定地当好寒地黑土守护者,锚定绿色产业发展定下新目标:搭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建成粮食生产及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推动“冰城绿”尽染大江南北,让哈尔滨成为“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牧场”,更成为面向全国的“绿色大厨房”。(郝 欣)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