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电子报> 正文

大国基建——从“满面尘灰”到数字建造的三级迭代

2021-06-29 17:13:52来源:中华建筑报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黄静

  编者按:一座座地标建筑拔地而起,一项项海外重大工程接踵落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优化,技术显著提高,实力明显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建筑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增长更加平稳,结构更加优化,技术更加进步,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又作出了新贡献,“中国建造”技术和品牌在创新中实现腾飞蝶变。

  擘画不断跨越的发展曲线

  在海拔4300米以上恶劣条件下用5年时间打通被称为川藏公路“第一险”的国道317线雀儿山隧道,采用滑膜先进施工工艺创造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我国建造技术不断成熟,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一系列世界顶尖水准建设项目成为“中国建造”的醒目标志。

  70多年来,建筑业规模不断扩大,1950年建筑业总产值只有13亿元,1956年突破百亿元,1988年突破千亿元,1998年突破万亿元,2011年突破十万亿元,2017年突破二十万亿元,2020年达到26.4万亿元。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一次次突破历史高点,中国建筑业实现阶段性大跨越。

  数字的背后,是我国建筑业从弱到强,从行业相对单一到门类逐步齐全的纵深发展态势。一方面,基建、冶金、有色、煤炭、石油、化工、石化、水电、水利、机械等建筑专业逐渐完善;另一方面,建造流程逐渐向上游勘探设计和下游工程监理拓展。

  快速发展的建筑业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建筑业有组织的建筑职工不到20万人。截至2020年底,全国建筑业企业从业人数达5366.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70多倍。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随着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建筑业完成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建设工程,极大改善了人民住房、出行、通信等条件。

  到2020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63万公里,比“十二五”末的12.10万公里增长20.9%,是1978年的2.79倍。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5169万公里,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931万个。2019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9.8平方米和48.6平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加33.1平方米和40.8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建筑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把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入到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与此同时,建造了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十大建筑”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风貌的大型公共建筑,它们以独特的风格、优良的质量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城市改革的突破口,率先进行全行业的改革。宝钢一期、秦山核电站、青藏铁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所达到的先进水平,已为国内外所公认。

  中国建筑业的能力和水平突飞猛进,港珠澳大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杭州G20会议中心、上海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冬奥会场馆,以及阿尔及利亚大清真寺、汉班托塔港、蒙内铁路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中国建造”成为享誉全球的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筑企业以新技术、新装备打造世界领先工程。有标志着中国工程“速度”和“密度”、以“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为代表的高铁工程;有标志着中国工程“精度”和“跨度”、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中国桥梁工程;还有代表着中国工程“高度”的上海中心大厦、代表着中国工程“深度”的洋山深水港码头及代表着中国工程“难度”的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这些超级工程成为彰显中国建筑业设计技术和施工实力的金字招牌。

  在技术创新中实现三级迭代

  10天,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的火神山医院交付;12天,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的雷神山医院交付——两座高标准医院的建设速度创造了世界奇迹。

  新速度,藏着“中国建造”硬核科技“密码”。我国建筑业从现场搅拌砂浆、“满面尘灰”的传统作坊式1.0时代,发展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建筑工业化2.0时代,目前正在向数字建造3.0时代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筑业企业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引领传统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批重大建筑技术实现了突破,部分施工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具有世界顶尖水准的工程项目不断涌现。高速、高寒、高原、重载铁路施工和特大桥隧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长河段航道系统治理及大型机场工程等建设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建筑业正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通过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行业转型升级。

  新型建筑工业化需要传统建筑工业化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与“双碳”目标相融合。装配式建筑推进了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进程,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是实现包括建筑设计、工厂生产、现场装配等建造全过程的现代工业化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建筑结构实现预制后再进行现场拼装,建筑所包含的装饰、机电等部分,均将实现标准化、模块化和装配化。新型建筑工业化将更有效地提升工程质量,提高建造效率,降低建设成本。

  智能化是建筑业另一未来发展方向。建筑业将推进建造方式的智能化,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催生全新的建造施工方式,如使用工业机器臂进行自动砌筑墙体、绑扎钢筋。一些新兴的智能建造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轻钢龙骨隔墙的装配、自动码砖、自动码地板及水泥3D打印等施工作业,未来还将实现远程现场环境监测、建筑物三维建模、施工质量监测、安全巡检等功能。

  建筑业拥有5000多万从业人员、几十万家企业,关联着国民经济的50多个行业、2000多个种类及3万多种规格的产品。这样一个庞大的行业,必须要有供应链管理的思维,才能实现精细化管理。一些互联网企业、金融业企业已经开始跨界融合,推出了智慧供应链平台。未来,建筑业将朝着平台化发展、产业链共赢的模式,构建产业发展的生态圈,创造全产业的智慧服务。

  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要义,也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筑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行业。绿色建造主要聚焦在施工阶段,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聚焦建筑产品本身,从设计阶段到使用阶段,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面积已超过10亿平方米,被动式建筑、零碳建筑也已经不是新鲜事物,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建筑产品的迭代更新。

  “走出去”深耕国际市场

  位于北京东长安街的北京国贸建筑群,见证着中国建筑业水平的飞跃——1985年,国贸一期进行工程总包招标时,没有一家中国建筑企业有报名资格;1996年国贸二期工程国际招标中,中建一局成为工程主承包商;2005年国贸三期参与投标的全部是中国企业,中建一局再次成为工程总承包商。

  20世纪80年代的“学生”如今跻身世界500强第18位,中国建筑集团成为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随着实力的增长,中国建筑集团进军国际市场,从发展劳务合作入手,向建筑工程承包、总承包等业务发展,在中东、北非等地区进行全方位开拓。

  中国建筑集团是我国建筑企业发展的缩影。我国建筑业企业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设施的互联互通,陆续建成了中缅原油管道、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桥、蒙内铁路等设施,“中国建造”品牌在国际上稳扎稳打、逐步生根。

  从资源开发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产能的合作、产业的合作,各个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和企业发展战略做了大量工作。中央企业的“走出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为推动中国与项目所在国的互利共赢、融合发展、共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建筑行业不断提升建筑设计水平。高速、高寒、高原、重载铁路施工和特大桥隧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长河段航道系统治理以及大型机场工程等建设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对比1979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3400万美元的全年合同额,2020年新签合同额已超过2500亿美元。

  目前,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较快,承包工程稳步推进。今年1—5月,我国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4.3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占同期总额的17.2%,较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464.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08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的55.5%和58.5%。

  国资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央企业实现净利润1.4万亿元,同比增长2.1%,近八成中央企业净利润同比正增长。此外,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中央企业海外项目造成重大影响,但企业克服困难,大多数项目正常开展,特别是“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没有一例因此停工,600多个项目顺利完工。到目前为止,有81家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承担超过3400个项目。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认为,中国承包商承揽的国际基础设施在项目规模、技术、附加值等方面快速提升,中国承包商角色定位已由最初的承包商转变为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商。

  根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发布的“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2020年度有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建筑等74家中国企业上榜,上榜中国企业业务量以1200.05亿美元保持全球首位,占250家上榜企业国际业务总额的四分之一强。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