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城市建设> 正文

城市建设模式迎来三大变化

2021-06-07 12:11:12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作者:丁烈云责任编辑:演贤

       新基建的一个特点就是数字基建,而传统基建是物理基建。新基建为物理基建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物理基建又为新基建提供广阔的市场。因此,新基建离不开数字基建,数字基建离不开物理基建,二者融合起来就是新城建。我认为,这种新的城市建设模式会带来一系列的变革。

  一是产品形态数字化。在数字设计方面,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形式逻辑,形式逻辑背后是数据逻辑。飞机、汽车可以利用计算、建模的优势进行整体生产,对产品进行升级。但建筑、基建无法利用这种技术去实现。所以要在建设过程中将BIM模型和互联网模型相结合起来,借助模型进行仿真。

  二是经营理念服务化。人类经济的发展是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最后到服务经济。服务经济的业态是一种更高的业态,发达国家的服务经济一般占到70%~80%,目前我国的服务经济还不到55%,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什么要发展服务经济?服务经济投入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一种知识,一种智力资源,或者说是一种绿色资源。建筑业未来会有大量的服务经济新业态产生。在居家养老方面,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有2.49亿老年人。他们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的需求。因此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传感器感知到老年人的活动状态,通过可穿戴设备了解身体的健康状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场景就是智能绿色建筑。在建筑里面装上各种各样的传感器,通过监测能耗数据,进行分析改进,每年可节省大量的能源。除此之外,还有智慧水务、建筑结构智能检测以及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运维等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了这些技术,建筑业会出现很多轻资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怎样才能够做到服务化?这要求呈现的不仅是一个建筑、一个基础设施的产品,而是智能产品,这要求我们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从“互联网+”到“AI+”;另一个是从“产品”到“服务”,提供的不仅是产品,而且还要提供服务,提升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当中的体验。

  三是建造方式工业化,在工厂里面进行部件的生产,通过智能物流运到工地,然后进行装配。目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体系还不完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建筑工业化要和智能化有机结合,不能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

  总而言之,新城建事业大有可为。我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已经迎来了城市建设事业转型升级的春天。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者不是孤立的,会逐步融合,产生一些新业态,推动新城建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烈云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