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在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的支持下,该省各级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要求和制造强省、民营经济、数字经济政策,大力推动安徽省散装水泥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0年安徽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砂浆供应量均实现增长,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显著,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数据显示,全省全年累计供应散装水泥达11520.7万吨,全年共节约标准煤264.7万吨,减少粉尘排放116.7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88.2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25万吨,实现综合经济效益51.84亿元;全省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废弃物综合利用1056万吨,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全省散装水泥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乐观。全年全省水泥生产量达14176.24万吨,同比增长16.37万吨,增幅为0.12%。同期全省散装水泥供应量完成11520.7万吨,在全国排名第2位,长三角地区排名第2位;占年度目标115.21%,同比增长4.65万吨,增幅为0.04%。产业链实现产值1778亿元,同比增长10.92%。其中,散装水泥实现产值541亿元,预拌混凝土实现产值694亿元,预拌砂浆实现产值35亿元。全省水泥散装率为81.27%,在全国排名第6位,长三角地区排名第4位;同比下降了1.06个百分点。
据统计,全省全年预拌砂浆供应量为914.79万吨,在全国排名第7位,长三角地区排名第3位;占年度目标的152.47%,同比净增336.51.71万吨,增幅58.19%。其中,阜阳、黄山、蚌埠、滁州、淮北、安庆、芜湖、合肥等市较上年增幅较大。全省预拌混凝土供应量达12393.75万立方米,在全国排名第7位,长三角地区排名第3位,占年度目标的123.94%,同比增加1442.57万立方米,增长了13.17%。其中,亳州、滁州、六安等市较上年增幅较大。
关于全省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扩大了散装水泥使用。全省投资保持回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1%,比上半年加快4.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势强劲,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0.6%,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6%,比上年增长6%。投资的持续回升提高了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需求,有效扩大了使用量。
二是散装水泥保持平稳发展,散装率连续两年超80%。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期间,全省散装水泥供应量和水泥散装率大幅下降,但自2020年3月后,全省水泥生产企业和建设项目有序复工复产,散装水泥供应量和水泥散装率环比呈增长态势,2020年4月后散装水泥供应量和水泥散装率恢复到正常水平,至2020年年底全省散装水泥供应量实现微增长,水泥散装率的回升到80%以上,达到了81.27%。
三是预拌混凝土增长较快,预拌砂浆发展超预期。截至2020年年底,安徽省拥有预拌砂浆企业113家,比上年增加29家,设计生产能力达4310万吨;预拌砂浆供应量较上年增长58.19%,增幅为“十三五”期间最高。主要是民间资本对预拌砂浆投资热情较高,近年来,随着各地砂浆“禁现”政策的实施,各级散办开展执法检查,社会各界对预拌砂浆的认知有较大提高,有效促进了预拌砂浆应用量大幅提高。截至2020年年底,安徽省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为626家,设计生产能力达3.49亿立方米,环保型和集机制砂、混凝土、砂浆为一体的搅拌站数量逐年增加,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和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全年安徽省预拌混凝土供应量较上年增长13.17%。亳州、滁州、六安、宣城、宿州、蚌埠、安庆、淮北、池州、合肥10个市实现了增长。
四是行业原材料供应稳定,市场辐射长三角等区域。2019年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安徽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极为重要的砂石骨料供应基地,多个重大砂石骨料生产线项目落户安徽。池州市贵池区神山石灰岩矿开采加工项目等一批机制砂生产线投产,安徽年初砂石供应紧张的形势得到缓解,机制砂产品占比提高,产量大幅增长,为推动生态安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建材报记者:张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