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乡村振兴> 正文

写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之际:千里水脉润北国

2020-12-18 10:49:31来源:南阳文明网作者:陈 琼 范志钦责任编辑:王富亮

  丹水汤汤,长渠逶迤。

  2014年12月12日,淅川,陶岔渠首闸门缓缓开启,清冽的丹江水倾泻而出,沿着千里长渠,出南阳,跨沙河,穿黄河,奔流北去,融入首都的碧水云天。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共和国铸造的国之重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被誉为“人间天河”。6年来,这渠丹江清水从南阳出发,昼夜不停滔滔奔流,累计向京津等城市送水348亿立方米,约6900万人受益,成为居民生活的保障水、抗旱的救命水、河湖的生态水。

  ●输水

  每秒420立方米最大流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中线一期工程超额完成2019-2020供水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向京津冀豫四省市供水86.22亿立方米,超过《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中线一期工程年平均规划供水量85.4亿立方米,标志着工程运行6年即达效。

  千里长渠起渠首。让中线工程受益区人民喝上丹江口水库甘甜清澈的南水,安全一直是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渠首分局工作的主旋律。

  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南水北调各单位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和应急工作机制,水利部创新“视频飞检+现场飞检”监管模式,加强工程运行和疫情监管,确保供水防疫两不误;中线通过自动化调度系统、巡查维护实时监管系统、疫情上报及监控系统等远程调度管理,确保输水安全。

  5月9日至6月21日,通过优化调度,中线一期工程首次以420立方米每秒设计最大流量输水,并借机向沿线39条河流生态补水9.5亿立方米,提升了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验证了工程大流量输水能力,集中检验了工程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

  10月23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南水北调管理机制体制取得深刻变革和重大突破,为加强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完善工程体系、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补水

  累计超52亿立方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碧”水来。

  丰盈的丹江口水库,为实施生态补水提供了充足水源。生态补水为北方河湖注入了勃勃生机,水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累计实施生态补水超52亿立方米,推动了沿线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助力沿线生态文明建设和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自2018年实施生态补水以来,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止跌回升;沿线河湖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实现了河清岸绿水畅景美。

  截至今年9月末,北京市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平均为22.49米,与2015年同期相比回升了3.68米,昌平、延庆、怀柔、门头沟等区的村庄都出现了泉眼复涌。

  焦作市南水北调征迁户张小平说:“煤城焦作现在转型成了旅游城市,总干渠两岸的天河公园既保护水质,又美丽了城市,居民爱水、节水成为自觉行动。”

  ●保水

  渠首闸入渠水质为一类标准

  站在渠首闸上眺望,左边的引渠连着浩渺的丹江口水库,右边的干渠蜿蜒北上,碧波荡漾。

  “甘甜的丹江水,为我们带来了生命之源!北京的水含碱量较高,自从用了南水,水质变软了,烧的水几乎看不到茶垢了。”12月10日,家住北京市昌平区的王女士望着缓缓北上的碧水,心潮澎湃,难掩激动。

  为了保障“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丹江口库区和总干渠沿线人民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确保南水水质优良。

  丹江口库区周边,绿水青山相映生辉。巡逻队员随时清理打捞水面杂物,监控探头守护着水库,水质变化尽在掌握。在总干渠两侧,百米宽的绿化带不仅隔离了污染风险,也构筑起千里绿色屏障。山坡上,猕猴桃、茶叶、金银花种植基地遍布;严控化肥农药,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小。

  守好渠道,更要把好“水质关”。陶岔渠首水质自动监测站是丹江水进入总干渠后流经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水质自动监测站,是掌握进入总干渠丹江水质的控制性站点,并于2017年1月份进入运行稳定阶段。监测站负责人介绍,每天都会进行4次检测,每6小时一组,并检测89项参数。6年来,丹江口水库以及入渠水质、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淅川库区)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各水质断面监测结果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二类标准,渠首闸入渠水质为一类标准。

  通水6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把甘甜和幸福送进了千家万户,这条“人间天河”也成为连接亿万群众的民心河、幸福河。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