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20日上午,阳光暖暖地洒在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棉纺路街道五棉北院,院内古色古香的“轩雨亭”下,满头白发的秦全润老人正在织毛衣,享受着安静的时光。
郑州市中原区五棉北院“轩雨亭”下,秦全润老人正在织毛衣。 孙志刚 摄
“双改”换来的是居民的幸福感,记者了解到,五棉北院在改造过程中增加了很多暖心细节。新装路灯953盏,灯罩上还绣着象征棉纺的棉花团;亭榭回廊、竹园、小景,随处可见;嵩山路临街的苏式建筑灰白相间,空调室外机整齐划一,还设计了“国棉1956”镂空图案;家家户户换上的钢化玻璃窗;首创“路院共治”封堵不必要出入口,将“四面透风”的小区科学规划进出口,让小区通行更顺畅。
五棉北院,老邻居们一起健身其乐融融。 孙志刚 摄
一条棉纺路,半部郑州史。棉纺路从东到西,分布着原国棉一、三、四、五、六厂,路北是生产区,路南是生活区,曾经见证了郑州工业历史的辉煌,如今苏式建筑、门楼牌坊、棉纺情怀更是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记者了解到,郑州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改造项目总投资达14亿元,一期改造范围主要涵盖三厂中街及生活区北部两个苏式建筑围合区,占地约6.5万平方米。区域内包括:中街全长426米,宽34米;地上建筑27栋,其中居民楼24栋,非居民楼3栋;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
棉纺路街道召开“双改”小马扎日例会 唐珂欣 摄
文化街区的综合改造,不仅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郑州纺织工业做出贡献的建设者提升生活品质,同时,通过重现纺织工业城“三生”,融合历史风貌,彰显文化自信,激发郑州未来发展的磅礴动力。该项目涵盖多元消费场景,直接增加就业岗位和生产总值,能够充分带动区域消费升级与社会经济转型,将有效促进地区经济活力,一幅老棉纺厂新生的绚丽画卷正缓缓展开。(中华建筑报记者 王富亮 通讯员 孙志刚)
官方公众号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博号
官方百家号
官方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