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报网
首页>乡村振兴> 正文

山西大同:产业活起来 农民富起来

2020-10-24 15:55:17来源:大同市人民政府作者:苑捷 彭富强 王中华 孙进军责任编辑:王富亮

 

山西大同:产业活起来 农民富起来

云州区西坪镇下高庄村村民正在晾晒黄花。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第一站来到大同,对我市产业扶贫给予肯定,“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这既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340万大同人民的热切希望。如今,黄花产业已经成为全市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黄花产业发展也是我市近年来产业扶贫成效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收为目标,坚持“特、优”战略,努力让根植于黄土地上的扶贫产业转化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强大支撑。

  大同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杂粮资源丰富,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孕育出大同黄花、广灵小米、阳高蔬菜等一大批“大同好粮”。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坚持“三三三”模式:三位一体保精准(党组织+乡村合作社+贫困户)、三项政策保收益(扶持政策+商业保险+技术服务)、三项收入保脱贫(保底收入+二次分红+务工收入),党政同心谋划扶贫产业、全民同力发展扶贫产业、社会同向帮扶扶贫产业,努力把扶贫产业做大做强。

  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据悉,2016年至今,国家和省市三级财政5年累计下拨专项支农资金23.64亿元,下达6个贫困县区18.4亿元,占比达77.9%;2017年至今,市级财政下拨专项扶贫资金22.25亿元;2016年至今,全市9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区投向带贫益贫特色农业项目的财政资金14.7亿元。在财政大力扶持的同时,各县区还从基础上大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升产量;从产业链条上引进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从宣传上打造“大同好粮”区域公用品牌,引导企业拓展新市场……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6个贫困县区的农业基础大为改观:云州区贫困人口至少人头1亩黄花、阳高县贫困人口户均1栋大棚、浑源县贫困人口户户种植黄芪……全市9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区共实施带贫益贫特色农业项目719个,带贫86万人次。其中,大同黄花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进入盛产期的10万亩,年产值达9亿元,带动3.25万户贫困群众增收。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响亮提出,我们的土地不仅要种杂粮、种黄花、种药材,还要“种光伏”“种文化”“种发展”。全市上下在光伏、旅游、电商扶贫等方面大胆试、勇敢闯,走出了一条具有大同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光伏扶贫”惠百姓,“阳光福利”助脱贫。经过4年不懈努力,大同光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2019年底,全市光伏扶贫共建成72座村级电站,建设总投资达到9.34亿元,装机总容量达到12.5万KW,实现了全市贫困县区所有贫困村光伏扶贫电站全覆盖;截至2020年8月31日累计发电45441.97万千瓦时,累计收益39496.59万元,惠及7473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每天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到一度度电量把农民的腰包鼓起,光伏扶贫产业点亮了越来越多贫困群众的小康梦想。

  培育电商新载体,网络销售增活力。2016至2020年投入电商扶贫专项资金1.15亿元,电商培训3万多人次,入驻电商企业100多家,贫困地区村级电商服务覆盖由2016年的10%提升到现在的95.6%,贫困地区农产品网络销售由2016年不足1000万元提升到2019年的7876万元,带动惠及贫困人口约4.5万人。6个贫困县区均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繁荣乡村文旅,感受边塞风情。市委、市政府按照全省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战略部署,以长城廊道旅游建设为切入点,以全域旅游目的地为抓手,不断挖掘边塞文旅产业的新看点、新亮点、新优势,集聚长城沿线文旅产业要素,串联云冈石窟景区、得胜堡、方山永固陵、守口堡、新平堡等多个旅游景点,带动长城沿线16个乡镇、171个行政村的14.9万人口(其中贫困人口1.75万)增收致富。如今,全市初步形成以灵丘红石塄、阳高温泉度假、云州火山、古长城沿线等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发展片区,打造了以大泉山景区、平型关大捷遗址为主题的红色旅游景区,涌现出北泉集装箱酒店、古窑洞农家客栈等一批特色民宿品牌。乡村旅游在产业融合、带贫益贫、繁荣乡村上的作用日益凸显。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