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马路拉链”的城市痼疾,近日,江苏省住建厅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再次强调,“新建道路原则上5年内不得开挖,大修后城市道路3年内不得开挖”。
在南京,这一痼疾随着地下综合管廊的不断延长,正在慢慢得到有效解决。
记者从南京市建委了解到,到今年12月,全市已经建成9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在河西、江北新区、江心洲、南部新城等处已有近30公里投入运营。这些地区的地面道路,将不会再因为维修管线而对马路“开膛破肚”。
今年12月初,位于南部新城的综合管廊雏形已现。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
守护“生命线”
南京综合管廊5年延长近4倍
水、电、气、交通、通信管线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生命线,它们大多数埋在地下。车辆碾压、道路施工、管线老化,都会让“生命线”成为“生病线”。一旦出了问题,就得占道开挖维修。
由于管线分属单位不同,时常造成道路反复开挖,给市民生活带来干扰。如果碰上野蛮施工,挖断管线,造成水漫马路、局部停电、燃气泄漏,危害更大。
早在2002年南京就探索建设联合通信管沟。2009年建成了第一条电力隧道。2010年开始南京在浦口新城、河西新城等新开发区域系统建设市政综合管廊。到2015年共建成约20公里。其中,河西8.9公里综合管廊于2014年率先投入运营。2016年南京成为江苏省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
江北新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 摄
5年来,全市综合管廊长度由20公里“长”到90公里,延伸了近4倍。综合管廊的建设也不再局限于江北新区、南部新城,而是遍地开花,麒麟科创园、江宁上坊、高淳、溧水均有开工建设。
目前,南京的综合管廊规模在全省位居首位。规划构建681公里“二环六射”综合管廊大格局市建委建设一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动综合管廊建设是城市进入精细化建设管理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建设管廊可保障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让城市更有韧性。另一方面,地上杆线和地下杂乱的线路集中分类安置在管廊内,不仅释放了地上空间,也集约利用了地下空间,提升了城市的功能品质。
工人正在位于江宁开发区空港片区的越秀路综合管廊内施工。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
在这样的理念下,南京于2016年制定了《南京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总体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建成66公里,远期建成681公里的总体目标。
目前,第一阶段的目标已经超额完成,全市点线面相结合的地下综合管廊体系已初见雏形。
南京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总体规划。图片来源:南京市建委提供
在全市的管廊总规图上,记者看到,未来的南京地下干线管廊将形成“二环六射”格局,总长度245公里。
二环六射
“二环”,即江南环和江北环。
江南环围绕龙翔大道、扬子江大道、燕江路、燕恒路、恒广路、绕越高速公路、东麒路、宏运大道形成闭环;江北环围绕三桥连接线、滨江大道、万家坝路、浦珠路、星火路、沿山大道形成闭环。江南、江北各自独立运行。在“二环”的周边,将形成栖霞大道、疏港大道、宁杭高速、江北大道、浦乌路等不同的放射干线管廊。
工人正在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综合管廊内施工。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
除了干线管廊,南京还规划了江北核心区、燕子矶新城、软件谷、仙林副城、汤山、江宁上坊组团等28个适建片区,建设干支混合管廊、支线管廊和缆线管廊。
实践
告别“马路拉链”
河西、江北已经尝到“甜头”
河西是市政综合管廊的先行者,已经运营了6年。地下综合管廊位于江东南路、平良大街(黄河路)、天保路、保双街地下,构成三纵一横的“丰”字型系统。
河西南地下综合管廊。图片来源:南京市建委提供
当初,道路与地下管廊同步建设,避免了二次开挖。目前管廊已经纳入热力、电力、通讯、给排水、有轨电车信号等五大类十多条市政管线。
记者在天保街看到,道路历经多年虽有些陈旧,但遇到管线维修,均通过中分带进入地下管廊,减少了对周边交通的干扰。
河西南地下综合管廊。图片来源:南京市建委提供
江北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在各类地上建筑尚未开发之前,就配合道路、地下空间、轨道交通等建设,同步推进综合管廊。
2016年
一期约10公里管廊建成,自来水、通信和10千伏电力管线相继入廊。
二期全长53.41公里,到目前已建成26公里。
今年7月
10公里110千伏和220千伏高压线入廊,电缆总长度120公里,规模在全国数一数二。
江北新区一期管廊。图片来源:南京市建委提供
通过环境整治的浦滨路现在已是景观大道,绿化带中就隐藏着综合管廊的入口。需要检修时,打开盖板,通过升降系统即可进入地下。
在灯光照耀下的管廊内,支架上分层排列着各类管线。新区统一供冷暖的江水源能量管道,也早已同步在管廊内建成。
在示范段浦辉路,地面看不到一个井盖、空中也没有一根电线。
“有了综合管廊,除了道路日常养护,以后不会再出现‘拉链式’施工问题了。”江北新区公建中心管廊建设项目负责人表示。
江北新区浦辉路综合管廊施工。图片来源:南京市建委提供
而在指挥调度中心,可以通过监控随时了解管廊内的情形,各类参数实时显示。一旦出现异常,可直接锁定点位,安排检修人员处理。
江北新区综合管廊智慧运营管理平台。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 摄
据该负责人介绍,江北新区规划建设245公里综合管廊,占全市总量的近40%。未来,在核心区将看不到一根铁塔和架空线。经初步估算,江北新区综合管廊的投入运行,可直接释放土地空间2000亩,释放土地价值500亿元。
待解
加快管线入廊
发挥综合管廊最大价值
综合管廊建成后,只有将城市中的各类管线集中纳入,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但从目前已建成的综合管廊看,存在入廊率不是很高的问题。
市建委介绍,我市综合管廊入廊率有待提升,如何发挥存量管廊的建设效果应是“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方向。
记者了解到,制约管线单位入廊的主要因素在于费用。
管线入廊需交纳入廊费和维护管理费,有些管线单位认为自己已经埋好管线,没必要再花钱重新入廊。这不仅会造成管廊建成后空置现象,还会影响到各建设主体的积极性,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道路反复开挖问题。
目前,除部分道路快速化改造配建的管廊外,大部分管廊由各区、各板块自己负责,造成各建一块、各管一块。部分管廊分布零散、不成体系。尤其是空中蛛网、马路拉链现象较为严重的老城区,因为条件限制,综合管廊建设推进难度较大。
针对管廊建设中的问题,南京近年来不断在探索和实践——
2017年,发布《南京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暂行办法》,就规划、建设、运维等方面对相关单位安全责任做出规定;
201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南京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创新性提出必须入廊、暂缓入廊等管线分类入廊要求。
今后,大于等于10千伏且小于等于220千伏的电力电缆、通信电(光)缆、广播电视电(光)缆,管径小于等于DN1600(直径1600毫米)的供水管等必须入廊;
发布《关于南京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实行有偿使用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双方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平等协商确定,制定地下综合管廊收费参考标准作为协商依据,确保综合管廊有序建设和正常运行。
作为管线单位,显然应该跟上综合管廊建设节奏,结合近期和远期需求,提前与市级管廊实施单位对接,避免重复建设,让城市管廊一盘棋,提高社会效益。
江北新区地下综合管廊电力舱正式启用。南报融媒体记者 夏思宇 摄
近期,由市城建集团出资设立的南京智慧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市政府授权,成为城市级智慧管廊解决方案提供商。
管廊公司依托统一的地下综合管廊信息管理平台对城市内部存量管廊实现集约化、智慧化运营与维护,综合运用自动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建筑信息模型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实现与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对接和融合。
管廊公司将重点依托扬子江大道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编制管廊运营、维护标准等管理规范性文件,实现管廊运维线下与线上的闭环运作。
“十四五”期间
重点推进紫东管廊建设,老城求突破
记者获悉,“十四五”期间,南京综合管廊建设体量较大。借鉴“十三五”期间江北新区和南部新城试点片区的成功经验,我市下一步将重点推进紫东地区管廊建设。
紫东地区核心区自南向北鸟瞰图。图片来源: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记者从市建委了解的信息显示,此前总体规划中,紫东核心区范围综合管廊约21.7公里,现状及在建管廊总长3.9公里。
而在最新的紫东核心区综合管廊及管线综合规划修编初步成果中,共规划综合管廊约40公里,基本实现主次干道全覆盖,覆盖率超过80%。
近期,紫东将紧密结合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建设同步实施综合管廊,东流、孟北中心通过一支两缆加强联通,让中央活力区地块服务全覆盖。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合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如采用装配式,提高管廊建设效率、节省建设成本。
南京老城南小西湖历史风貌区改造初显成效。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 摄
老城采用暗挖法代替开路明挖法。在新建设区域加快建设综合管廊的同时,结合环境改造、杆线下地等,我市将积极推进缆线管廊建设在老城破局。
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依托城市更新,在狭窄街巷创造性地建设了数百米“微型管廊”,提升了老城区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为在其它区域建设管廊提供了启发。(紫金山观察记者 何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