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江苏建设> 正文
秦淮22个硅巷项目赋老城发展新动能
2020-12-03 11:30:15 来源:南报网   作者:李有明  责任编辑:黄静

  紫云智慧广场即将投入运营,南航秦淮硅巷大学科技园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全力打造以OPPO全球研发中心为依托的OPPO至美科技广场,创意东八区的改造已与新工集团达成合作意向……今年以来,秦淮区突出“早”“快”“实”,全面推进秦淮硅巷22个项目建设,源源不断赋予老城发展新动能。

  高水平推进硅巷建设,是秦淮区全力争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一个缩影。秦淮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把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核心地位,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紧盯全区年度目标任务各个关键节点奋力作为,力争高质量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紫云智慧广场提前半年完工

  在川流不息的卡子门高架旁,位于宜家和红星美凯龙之间的地块,紫云智慧广场的7栋高楼拔地而起,目前已提前半年建成完工。“作为入驻单位,我们为‘秦淮速度’点赞。紫云智慧广场提供了工业化装配式装修服务,相当于量身打造的精装交付,我们到时能‘拎包入驻’。”南京亚信云集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难介绍。

  紫云智慧广场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总投资31亿元,是秦淮硅巷拓展区的核心项目。今年以来,为加快紫云智慧广场建设进度,由秦淮区项目办牵头,倒排计划节点、制定赶工措施,并推动各分项工程同时施工。“最多时有14支队伍近3000人同时施工,24小时倒班,采取施工面以平方米来计、施工时间以小时来计的方式,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组织。”秦淮区项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紫云智慧广场已引入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等总部企业,并与百度、亚信联合整体打造车联网产业生态孵化基地和亚信智能网联研究院,定位为领军型创业人才集聚区、新兴产业核心区和总部经济集中区,打造以总部为引领、培育孵化为基础的特色产业生态体系,预计5年之后形成产业规模超100亿元、实现利税过5亿元的物联网智慧产业园。

  创新湾区构筑科创强磁场

  在联通物联网、中航金城无人系统、金陵智造研究院、南京安太芯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秦淮硅巷已集聚江苏普旭、村鸟网络、江苏光泽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与百度、亚信共建省级车联网先导区,成功引进纳斯流体、优麦驰等外资企业以及南京芯展威、南京顺时真、江苏海瑞达微等多家芯片研发企业。“今年以来,秦淮硅巷落地科技型企业313家,完成亿元以上签约项目14个,形成既有大项目带动、又有中小微支撑的产业梯队。”白下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2018年9月,秦淮区在全市率先启动秦淮硅巷建设,改变了老城区的产业生态和城市面貌,成为老城更新、老城创新的典范。今年9月23日,南航秦淮硅巷大学科技园正式揭牌,拉开了南航秦淮创新湾区的建设序幕。这是对“老城突围”的再闯新路,更是创新融合的再突破,进一步构筑了创新创业强磁场。在南航秦淮硅巷大学科技园一期工程施工现场,4栋建筑正在进行内部改造,预计春节前能改造完成。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校友经济”作用,在今年南京创新周期间,南航“校友企业家联盟”落地硅巷,目前已有38家校友企业意向入驻,其中10家已签订入驻协议。秦淮区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将南航秦淮创新湾区打造成为科创资源集聚的码头、高端产业融合的廊道、创新服务生态的港湾。

  创新引领,全力冲刺年度目标

  今年初,秦淮区创新实体化工作机制,成立并实体化运作区重大项目推进办公室,对重大项目推进和新基建行动计划实施一体化统筹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引进区内项目竞争机制、建立任务交办单制度等,点燃重大项目推进新引擎,让创新成为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重大项目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压舱石”。今年,秦淮区安排新开工项目35个,计划总投资730.68亿元,包括智能交通产业园、天安数码城二期等26个重大项目和友谊河路1号硅巷公园、体育大厦等9个楼宇园区改造项目,目前均在如火如荼施工中;全年安排在建项目35个,目前总体进展顺利,其中紫云智慧广场、秦淮区设计产业园、城佐营商办楼、太平南路民珠荟4个产业项目年内竣工;大阳沟30号保障房竣工交付。据介绍,秦淮区预计全年重大项目累计投资入库约20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77.5%。

  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年目标任务,秦淮区将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围绕“4+4”主导产业体系,加快推进认知物联网、智能车联网等新兴产业集聚;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实现“产城人”深度融合;坚决保护好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深化“文旅商”融合,着力打造具有更大影响力的综合消费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为民情怀、治理能力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通讯员 秦萱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李有明)